申报项目代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申报项目代码:06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申报项目类别:戏曲申报市:岑溪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制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五日2一、基本信息属地广西项目名称牛娘戏申报者广西岑溪市文化和体育局负责人张小玉通信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工农路58号邮编543200电话0774-8222062传真0774-8222062电子信箱CXWTj8222062@163.com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岑溪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南与广东省郁南、罗定、信宜三县(市)相邻,西连容县,北接藤县,东北与苍梧接壤。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415公里,距广州市334公里。全市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14个镇,80万人口,绝大部分是汉族。岑溪市地处南华准地台之华夏褶皱带西缘钦州残余地槽博白坳陷与云开台隆东部东段,属云开大山北麓丘陵山区。市境东西最大横距63.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6.6公里,形似荷叶。市境内山丘连绵起伏,占全市总面积的85.97%,水网纵横交错,有大小河流331条。《说文解字》注释:“山小而高曰岑”、“水注川曰谿(溪),岑溪由此而得名。岑溪市处于东经110°43′-111°22′,北纬22°37′-23°13′之间,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3°C,年降水量为1466.7毫米,无霜期334天。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30多种,其中花岗岩储量达21亿立方米,以其储量大,质地好而闻名中外。岑溪市交通便利。207国道、324国道,南梧高速公路、岑罗二级公路以及正在修建中的洛湛铁路和岑罗铁路贯穿境内,是广西进入广东陆路最便捷的通道,处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连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幅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岑溪市秀美的山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酿造和构成了有利于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沃土和环境。岑溪作为龙母的诞生地,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淀积,形成了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龙母文化,而龙母文化的母性本根特征又催生了牛娘戏这一体现母性本根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扎根于岑溪这方沃土得以历代传承。3二、项目说明类别戏曲代码06分布区域岑溪市及周边地区。历史渊源牛娘戏(牛娘剧)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时代至秦汉时期民间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敬牛舞牛习俗和崇尚龙母的孕育起源期,汉代至元末明初“唱春牛”“爆肚戏”的萌芽转型期,明代至民国从爆肚戏到有完整剧本、器乐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螺旋形的发展振兴期。作为龙母文化重要组成部份的牛娘戏,其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理应与龙母文化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但因为没有充足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相关依据,牛娘戏的渊源,目前还不能轻率地做出准确的结论。因此,对牛娘戏的历史渊源,只有从当地民间发现最早的明代牛娘戏剧本《春色太平歌》以及清代梁丽堂“师承四代”牛娘戏班等相关史实来判定其产生、形成、沿革和发展的历史。纵观牛娘戏的起源形成、沿革和发展,经历了明代的产生形成期,清代至民国的成熟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新生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弘扬振兴期。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中国戏剧词典》,同年牛娘剧《亲家》被搬上荧屏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90年代,牛娘戏载入《中国戏曲志》,昔日的“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岑溪市成为“广西民间艺术(牛娘剧)之乡”,同年,牛娘戏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4基本内容牛娘戏是桂东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其基本内容包括牛娘爆肚戏、牛娘戏剧目,牛娘戏音乐曲调,牛娘戏唱词和道白,牛娘戏的器乐伴奏,牛娘戏表演程式及行当,牛娘戏舞美等。“爆肚”(也叫踩戏桥),是牛娘戏的一大特色。牛娘戏生活气息浓厚,不少演出队都有即兴应景的习惯,尤其是解放前,相当一部分剧队都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戏桥”,唱词和道白都是随口而出,这就是牛娘戏的“爆肚”。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虽是即兴“爆肚”,唱词却工整对仗,押韵,朗朗上口。牛娘戏的剧目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据粗略统计,传统剧目有340多个,代表剧目有《春色太平歌》、《陈世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现代剧目250多个,代表剧目有《春大姐》、《三试会计员》、《鸡笼》等。牛娘剧目的最大特点是以唱为主,极少道白。牛娘戏的音乐主要是唱腔音乐,基本唱腔是羽调式牛娘调和徵调式牛娘调。包括三字牛娘调,五字牛娘调、七字牛娘调、十字牛娘调和多字牛娘调,常用的是七字牛娘调。后来,随着粤剧、采茶、鹿儿、南音、木偶、彩调等剧种的传入,牛娘戏的音乐曲调也融汇吸收了外来剧种的音乐,特别是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牛娘戏的音乐进行了改革,使牛娘戏的音乐曲调达到30多支,常用的如“山水调”、“采茶调”“卖杂货”等。牛娘戏的唱词和道白。牛娘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唱词多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演唱时用属于粤语语系的桂东南地区的白话,符合中国诗歌平仄规律,唱起来字正腔圆,唱词生活气息浓厚,押韵且多能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诙谐有趣。具有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质扑风格,牛娘戏唱腔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分角色行当,演出时男女同腔,演唱时多用本声(平喉),男扮女装则多用假嗓(子喉)。另外,灵活地增加和使用衬词也是牛娘戏唱词的特色之一。衬词主要有上句末尾的“啰”或“呀”等。牛娘戏的道白比较少,道白特点是口语化,也会适当运用快板、木鱼等。牛娘戏的器乐伴奏。牛娘戏的传统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包括鼓、钹、锣三种。演员唱完上下两句后即打一次击乐,击乐多用“牛娘鼓”“采茶鼓”“贺春鼓”等,解放后,随着牛娘戏的改革和发展,牛娘戏的演奏乐器又增加了笛子、二胡、月琴、手风琴等。牛娘戏的表演程式及行当。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动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后来,牛娘戏借鉴、吸收了粤剧、采茶剧等一些剧种的表演程式,表演技巧也不断提高。文戏、武戏以及各个戏剧行当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牛娘戏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老、丑四类,因牛娘戏班人员一般不多,演出时演员代角十分普通,除生旦主角外,其它任何角式都可兼演几个角色。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演员的化装、服装都比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块后幕,具有简洁、朴实的特点,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5相制关品器及具作、品等牛娘戏的乐器主要是打击类,后来又增加了吹奏类和拉弹类。一、打击类1、鼓(1)传统牛娘鼓:(又称菩萨鼓)。鼓面直径33公分,鼓底直径23公分,鼓身高50公分,用硬质木料凿空中间制成,鼓面用优质牛皮蒙制,鼓边打伞钉。鼓声清脆,声音远扬。(2)现代牛娘鼓:其体积比传统牛娘鼓偏细,鼓面和鼓底均用羊皮蒙制。大小相同,直径26公分,鼓身高30公分,用木板组合涂红漆。2、钹用生铜铸造加工而成的一幅双面圆型扁状打击乐器。钹大30-40公分,厚1毫米,外圈3.5公分呈喇叭状,上翘1公分,内径20或30公分,略呈球形抛物面,钹脐如上宽下窄的圆柱体,脐顶正中有一圆孔,圆孔中穿红绸带或绳子方便操作,演奏时互相撞击发声。3、锣用熟铜打制而成。状如筛子,直径宽30公分,边高4公分,厚约2毫米,用木条打击锣心发声,这种锣称为武锣。此外,还有虎音锣、京锣、手锣等。打击乐除了鼓、钹、锣外,还有沙鼓、卜鱼、的鱼等。二、吹奏类传统的牛娘戏吹奏类乐器主要是大笛和曲笛,建国前,有的戏班也用横笛和小号。三、拉弹类建国后,随着牛娘戏音乐的改革,尤其是演出现代戏,牛娘戏的乐器增加二胡、高胡、中胡、南胡、月琴、三弦琴、大提琴、扬琴、手风琴等。在牛娘戏的上述乐器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是鼓、钹、锣。6传承谱系(1)1、玉姐牛娘戏班-五星牛娘队(1)班首莫丕芳(玉姐)、唐远桐玉姐牛娘戏班首莫丕芳,男,1901年生,1966年病故,岑溪市马路镇岭腰村农民。莫丕芳艺名莫田香,他男扮女装,色、声、艺俱佳,名扬全县,人称玉姐,他的戏班也称为玉姐班。他少年就迷上了牛娘戏,16岁跟老艺人莫华钊学戏,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五星牛娘队是玉姐班传承下来的第七代戏班,队长唐远桐,男,1958年生,岑溪市马路镇五星村农民,初中文化,1978年学艺,八十年代末成为五星牛娘队队长,唐远桐聪颖好学,继承并创新了玉姐的牛娘演唱风格,他的演唱音域广,音色好,优美动听,并成功地吸收了粤剧采茶等一些唱腔小调,使牛娘剧的戏曲音乐更加丰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五星牛娘剧队每年演出场次均在220场以上。连年获地、市两级文化部门的奖励,多次被评为“先进牛娘剧队”;“先进民间艺术团体”,他本人也多次获“优秀演员”、“先进业余文艺工作者”称号,《梧州日报》、《岑溪报》先后介绍了唐远桐及其所在剧队的先进事迹。(2)传承谱系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莫华钊男1882年不详师传1898年马路镇岭腰村第二代莫丕芳男1901年不详家族传承1917年马路镇岭腰村莫文礼男1908年不详家族传承1927年马路镇岭腰村莫丕秀男1909年不详家族传承1928年马路镇岭腰村第三代莫丕旋男1919年小学家族传承1938年马路镇岭腰村莫丕楷男1920年小学家族传承1939年马路镇岭腰村莫丕英男1920年小学家族传承1939年马路镇岭腰村第四代莫华山男1929年小学家族传承1940年马路镇岭腰村李红光男1930年小学师传1941年南渡镇盘古村第五代唐禄光男1940年初中师传1955年马路镇岭腰村刘君古男1939年初中师传1956年南渡镇高创村第六代梁宝鉴男1950年初中师传1965年马路镇榃容村谢显英男1949年初中师传1964年马路镇五星村第七代唐远桐男1958年初中师传1978年马路镇五星村谢祥文男1959年初中师传1979年南渡镇盘古村魏月华女1960年高中师传1980年南渡镇西竹村黄晋莲女1960年高中师传1980年南渡镇社洞村第八代刘雲飞女1968年初中师传1989年马路镇五星村欧道清女1967年初中师传1988年南渡镇雅奏村黄显壮男1965年初中师传1985年南渡镇西竹村第九代唐坚男1983年高中家族传承2003年马路镇五星村7传承谱系(2)2、梁丽堂班(1)班首梁丽堂梁丽堂戏班是岑溪市目前可考历史中最早的牛娘戏班,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约1740年),班首梁丽堂,1718年生,岑溪市梨木镇高围村人。据梁氏族谱记载:“丽堂公自小聪颖,重读学艺,无不精通”。其演出的特点是唱功深厚,演出诙谐风趣,尤其是大胆吸纳边邻广东的南音说唱,极大地丰富了牛娘戏的唱腔音乐,且演出讲究戏德,“不嫌弃穷苦人”,因而深得群众拥戴。现其家族尚存群众送的两块牌匾,其一是“平台叠奏,声贯云霄”。其二是“生平德行,义重传奇”。梁丽堂戏班的传承链为:梁丽堂班梁景李进超赖天成李世禄梁朝伟李达云杨锦超。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梁丽堂戏班不但能传承至今,而且在剧目创作,音乐唱腔,表演技巧及舞台艺术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一定的提高。(2)传承谱系3、牛婆二-陆庆班(1)班首:欧赞清,艺名“牛婆二”,岑城镇樟木街人,1902年生,他14岁开始学演牛娘戏,由于他勤奋好学,有一定的天赋,群众公认他男份女装是舞台上的“靓女”,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牛婆二因此而得名,该戏班的特点是戏桥多,戏路广,曾有演一个月不出村的传说。陆庆作为牛婆二的第三代传承人,继承了牛婆二戏班的传统,陆庆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学戏,他学戏十分刻苦,尤其是在学习武戏上下了很多功夫,成为闻名全县的文武生,其戏班以演武戏见长而深得群众喜爱。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梁丽堂男1718年不祥师传不祥梨木镇高围村第二代梁景男1743年不祥家族传承1760年梨木镇高围村第三代李进超男1801年不祥师传1821年梨木镇高围村第四代赖天成男1872年不祥师传1895年梨木镇高围村第五代李世禄男1912年小学师传1930年梨木镇高围村李世福男19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