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的读书方法,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方法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2、通过读书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安排:(一)名言导入:1、学生出示课前布置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二)初识读书方法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读书方法2、教师总结并补充。(三)再识读书方法1、教师讲述古人读书的诸多方法作补充。2、教师讲述名人读书的诸多方法作补充(四)具体指导、师生探究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具体指导读书方法。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要快速的读一遍,解决好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有哪些生字是自己不能解决得,有哪些又是通过与同学交流可以解决得,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个提示来读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注意重点解决我提到的问题。生:读课文,认真圈画。师:(检查)课文有17个自然段;生字中的“崛”通过自己查字典解决、“铿、锵”需要教师讲解。师:解决完最基本的问题,下面再来读课文,还是要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次的问题就要更加深入一点: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笔写下来;同时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说先是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和同学交流解决,最后解决不了的在提出来问老师。生:读课文,写大意,划词句。师:(检查)课文主要写得是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事;主要涉及到的人物有:周恩来、伯父、魏校长、中国妇女、巡警、洋人,等;不明白的词语有:诸生、衣衫褴褛、灯红酒绿,等;不理解的句子有:为什么洋人“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中国那个中国妇女?等。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解答不明白的词语)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不明白的句子,我想放一放,等老师和大家一块了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同学们会觉得更容易理解。师:关于背景的的几个提示问题:1、周恩来的生平经历2、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离开家乡去东北?他的伯父又是谁?3、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而去东北?当时的东北是一个什么情况?师:逐件解决以上的问题,在一步步的揭示答案中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周恩来当时的情况,了解东北的社会状况,从而让学生理解“租界、巡警”等带有时代特色的词语,理解中国巡警为什么不帮中国妇女,理解洋人肇事后为什么还得意洋洋。师:再来读课文,带着自己对于课文的背景的了解再来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进去,读出自己的感情,试着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师:出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拓展练习: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生:回答,并写下来。师:梳理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1、读课文,解决字词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3、了解背景,深读课文,解决问题4、重点段落解析,体会文章精髓5、回顾体会,拓展练习(五)总结关于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常见的十种方法。(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略读”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美国阅读专家胡弗发现,默读每秒可读5.63个字,出声读却只能读3.55个字。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如阅读时用手指,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头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这些都是多余的动作,略读时要去掉。其实,眼部肌肉完全有能力使眼睛从一个字移到另一个字。第三,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字、词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看到“路遥知马力”,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日久见人心”,这样做可节约一半的时间。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展阅读能力,增进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提高学习成绩,都有好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制定阅读计划“凡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应有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时间、内容、要求,实现计划的措施。计划的形式不拘,但要切实可行。二.读、写、用相结合阅读后,要把新学的知识和技巧用于实际。写,也是一种运用。写心得、记笔记、写短评,最后达到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三.虚心求教在遇到通过运用工具书,查资料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虚心向老师、同学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勤于自学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问勤中得”,这些名言都是说学习要勤。阅读要靠自己努力,自己能办的无比办到,不可等老师教,也不可依赖工具书。要有自觉地学习行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五.阅读时要“心到”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再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要手勤,要摘抄原句或做上记号,进而在写读书笔记时将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四到当中,心到手到最为重要。六.阅读时应多动脑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应在读书实践中不断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受益终生。读书的三个层次世上的书是读不完的,按读后对读者是否有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读之书,如国内及国际级的顶尖名著;二是可读之书,如国内及国际级的一般名著;三是读不读都无所谓的书,如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稍差的书;四是不可读之书,如黄色下流的书,这些是读书人都知道的,所以在这里不多说。由于世上书籍浩如烟海,加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书方式,所以读书不可能都细读甚至于精读,于是就产生了三种读法,这就是读书有粗读、细读和精读之分。粗读,粗读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有的人通篇都读,通篇都粗,一目十行,行行如飞,由于这种读书方式没有重点,没有深入,所以除读一些消遣故事、茶余饭后的谈资之类的书以外,对于其它书本也采用这种方式读的话,应当是最不好的一种读法了,采用这种读法对自己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其二是有的人将艰涩、难懂、枯燥的部分跳过去不读,其它地方还是常规地去读,这就比通篇都去没有重点地粗读要好的多,对于大部分的小说、故事、内容浅显的书报来说,采取这种读书的方式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细读,它是逐字逐句地去读,对于一般的书籍来讲,能达到细读这个要求也就够了,这样读过以后,通篇的结构和故事能够掌握,也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欣赏水平。不过对于有些书来说,如中国的一些古代典籍、一些复杂的文学作品,只是细读的话,其深藏的东西有时还不能发现,你也就很难领会其精神实质,也许刚开始读的时候,还能读下去,可是很快就不知所云了,就是勉强坚持读下去,对书的内容常常也只是领会十之五、六,所以这类的书必须精读。精读,精读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的精读,只要求一字一句的读下来,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做一下笔记,对好的段落勾画出来,必要时写一下批语和点评,能达到这些我想已经达到一般细读的要求了。另一种是研究性精读,就是在一般细读的情况下,做更多的笔记,提更多的问题,写更多的批语和点评,看为什么这样写?甚至对于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其实这是一种研究性工作了,对于一般人并不要求这样。以上是从读书的仔细程度来划分的,也是读书人都很明白的,所以也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我要说的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读书还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故事这是大部分人的读书方式,是最普遍的一种读书方式,以这种方式读书的人一般来说读书不多,文学修养不高,读书的目的就是消遣。喜欢这样读书的人也常常喜欢看电视电影,因为他们的重点就是看故事,只要有好的故事,有悬念,那么他们就喜欢,至于语言、词汇、结构、色彩、氛围甚至于感情,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都不去体会,也无从体会,所以这些对他们来说也不重要,正因如此,这些人看的书常常是以故事性见长的,对于艺术性较强或较难理解的书,他们是不喜欢的,因为这些书看起来费劲,自己接受不了。其实这是最低一级的读书层次,在这个层次上读书的人,自己的文学水平也不高,如果让他们写点东西的话,也很难拿出手来。这类读书的人一般不读名著,也就是前面说的一类和二类书籍,读的是以三类为主的书,偶尔还读一些四类的书;这些人的读书读法,常常是粗读为主,并以粗读中的通篇都粗,一目十行,行行如飞为主,很少出现粗读中的第二种情况,至于细读就更少了,精读是与他们绝缘的。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利益的驱动,加之浮躁情绪的蔓延,这类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第二个层次是看语言应当说这一个层次的读者比第一个层次进了一大步,这常常是文学爱好者的读书方式,以青年人居多。这些人喜欢文学,自己也时不时地写一点东西,但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上,特别是停留在词句方面,对于文章统盘的考虑和文字要求常常考虑不到。这些人喜欢华丽的词汇,喜欢名言警句,喜欢成语。看一篇文章首先注重的是文字是不是华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