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卷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A.北仑河口B.图们江口C.鸭绿江口D.乌苏里江口2.我国三大岛屿中,有直射现象的是()A.台湾岛B.海南岛和台湾岛C.海南岛和崇明岛D.海南岛3.下列地形区基本不属于山区的是()A.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江南丘陵下图为我国三省区轮廓示意图,分析判断4~6题:4.①、②两省区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因为河谷地区()A.光照强列B.积温较高C.水源丰富D.交通便利5.③省东部是我国甘蔗种植的较高纬度地区,这里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条件好B.灌溉有保障C.紫色土肥沃D.降水量很大6.下列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中,没有经过②省区的是()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C.“黑河—腾冲”的人口分界线D.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7.黄河下游很少有支流流入,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少,属于半干旱地区B.气温高,蒸发旺盛C.农业灌溉用水量大D.干流为地上河,两岸有堤防8.黄淮海平原地区适宜发展()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9.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大多在夏季进入汛期,原因是()A.均受夏季风的影响B.均受高温的影响C.分别受夏季风和高温影响D.分别受高温和夏季风影响第1页(共6页)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对比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A.苏、鲁、粤B.京、吉、苏C.吉、苏、鲁D.粤、京、吉11.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增长较快B.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C.耕地面积逐年减少D.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右图为我国98oE以东某地气候、降水量与高度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12.该地所处地形区最有可能是()A.黄土高原B.横断山区C.台湾山脉D.天山山脉13.此地降水水汽的源地主要来自()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右图是我国某地区域分布图,判断14~16题:14.该地区地貌景观特征是()A.地表破碎,千沟万壑B.地表崎岖,岩石裸露,石漠化C.土壤贫瘠,形成红色荒漠D.植被稀少,广布沙质和砾质荒漠15.从区域资源状况看,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石油工业B.电子工业C.煤炭工业D.造船工业16.不可能在该区域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B.泥石流C.沙尘暴D.地震17.夏半年,我国东部的雨带移到海河流域时,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有()A.东北、华北、华南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B.华北、华南降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C.东北、华北降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D.东北、华北降雨,华南连绵阴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第2页(共6页)18.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周围地区,其中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A.粤、闽、赣、黔、滇、桂B.赣、粤、湘、桂、滇、黔C.桂、赣、粤、滇、黔、川D.琼、闽、桂、滇、粤、黔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读下图,完成19~20题:19.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20.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A.水,南水北调B.天然气,西气东输C.电,西电东送D.煤,西煤东运(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21.图中a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利的气候条件是()A.光照充足B.降水丰富C.地势低平D.气温日较差大22.图中a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春小麦B.冬小麦C.甜菜D.棉花读右图所示的经纬网图,回答23~24题:23.甲地区经常发生春旱,其原因是()A.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B.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C.春季江河径流量少D.春季灌溉需求水量大,而此时降水量少24.甲地区某大河的下游近几年断流频繁,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跨流域调水,以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现状B.限制下游地区大城市的用水,提高水价C.大量开采地下水作为补充D.上中游地区发展节水生产第3页(共6页)25.为了减轻咸潮的危害,国家防汛指挥部批准实施从西江上游红水河调水压咸补淡工程。实行开闸调水的电站的名称及所在省区正确的是()A.大化水电站贵州B.岩滩水电站广西C.天生桥水电站贵州D.乌江渡水电站广西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一月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26~27题:26.有关①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吹来的高原B.窑洞是传统民居C.地面平坦开阔D.矿产资源贫乏27.与①②两地相比,③地区()A.生长期长B.人口稠密C.工业发达D.降水量大28.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B.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C.年降水量小于800mm,但属于湿润地区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今年首次出现企业用工大量短缺现象,即“民工荒”,波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以珠江三角洲为甚,并引起广泛关注。根据材料回答29~30题:29.今年“民工荒”较严重的省区是()A.广东B.浙江C.山东D.辽宁30.珠江三角洲“民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B.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西部、东北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大量的劳动力C.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萧条,不需要大量劳动力D.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用工数量减少二、综合题31.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4分)材料一: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都对我国的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第4页(共6页)(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32.比较两个工业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甲为国的工业区;乙为我国的工业基地。其中A为煤田,B为油田,C为铁矿。(2)两个工业区发展重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有。(3)20世纪中叶,甲工业区在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曾一度衰落,后实施综合整治重新焕发活力。乙工业基地的振兴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有益经验?33.读下图回答:(20分)(1)A城市附近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2)图中铁路和长江交汇城市B是市,分析该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3)C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该湖水的补给来源有、、;其中以最为重要。(4)如果E和F两个地区发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相同吗?第5页(共6页)34.读两省区轮廓图,回答问题:(14分)(1)连接A、B两省区的主要铁路线是,A、B两省区发展交通的主要障碍是。(2)A省河流众多,但航运价值不大,其原因是。(3)试比较A、B两省的地形差异。(4)试分析A省对外贸易的区位优势35.读图,分析问题:(18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A油田;B水电站;C矿;D铁路。(2)为何古代丝绸之路,现代兰新铁路和西气东输工程都经过河西走廊?(3)简述D盆地进行绿洲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4)与美国西部相比较,我国西部开发中不利的条件有哪些?第6页(共6页)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40分)12345678910CBBBACDCCC11121314151617181920DBCACAABBA(二)双项选择题:(30分)21222324252627282930ADACBDADABABADCDABAB二、综合题:31.(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3)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32.(1)德鲁尔辽中南阜新辽河鞍山(2)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3)①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种类;③加强技术改造;④防治污染,保护环境。33.(1)水稻(2)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提供用水和航运,该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3)雨水河流水地下水雨水(4)两个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不同危害。平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河湖淤塞,河流水流不畅,湖泊调洪能力降低,使洪涝、干旱灾害加剧。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使山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严重会造成岩石裸露地表,土地难以利用。34.(1)成昆地形(2)河流奔流在高山峡谷之中,多急流险滩(3)A省以云贵高原为主,B省以四川盆地为主(4)A省属沿边省份,与越南、老挝、缅甸毗邻,与中南半岛山水相连,同时又可方便地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合作。随着我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关系的加强,A省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35.(1)塔北龙羊峡金昌镍青藏(2)河西走廊地形平坦,绿洲农业发达,城镇众多(3)①地形较为平坦,荒地较多,地广人稀;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周围高山地区,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较为丰富。(4)①深居内陆,缺乏海运交通;②降水更为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更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