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对周易的认识姓名:王鑫学号:201001070027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班级:10应用一班院系: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2011/12/16内容提要::《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关键字:本意,本质,使用方法《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孔子对它爱不释手,老子也对它深有研究。“一阴一阳为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谓之鲜矣。”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周易》,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周易》是译本短小精悍的书。全书一共24070个字,其中《易传》19064个字,《易经》5006个字。《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其中上经为从乾坤到坎离共30卦,下经为从咸恒到既末济共34卦。每卦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传》又称十翼,包括象辞、系辞、说卦、系卦、杂卦。《周易》包含象、数、理、占。象为图形,卦爻像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数为数字,阴阳、奇偶、蓍草的数目、九六之数;理为义理,圣人立象以尽意,指卦爻象和卦爻辞所蕴涵的意义和义理;占为占卜,用周易占卜之法。中国文人历来言必《四书五经》,实则多系《四书四经》而已。读书人每临《周易》多望而却步,既有潜心披读者,也是考其文辞者众而谙其机理者鲜。至于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用当通神”者,尤为罕见,既有之,也甚乏理解者。于是,凡有成功记载与传说,也多将其神话。因而,关於“易学”──研讨《周易》之学,常令世人雾里看花莫名其妙。一、《周易》──从普遍意义上斟酌与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经典。《周易》一书之名,最早见于《左传》。专家们一般认为,《周易》最初的成书年代约在商周之际,历经多人之心血劳动,始形成今天看到的《周易》。其来之久远无疑矣!对於《周易》之名,我认为理应首先按照其占文字之形意,以考其本意为妥。先看“周”字,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乃田地园圃之象形,为田畴之意,衍义而为广野。因而“周”又有“周全”、“周密”之义;并且,“周”还有“周普”“遍及”之义,唐人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也认为“周”字为“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刘大钧同志《周易概论》早已备引如上典藉,以佐证此义。那么,易之甲骨文作形,若双手捧一水器注入另器之形状。至金文,省作形,大康则明确指出,甲骨文、金文中字乃皆中截取的一角之形,晚则讹作形,至篆已尽失初形之意象,讹变为。至近代,外国人又从“易”字上看出了钥匙之形继续穿凿为“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之义了!殊不知,上古中国钥匙绝无这类簧齿结构,如此考据之谈,姑置可矣!当然,汉人以日月而喻阳阴变易,从而论述“易”理的用心诚可理解。综上所述,《周易》之名应解释为“从普遍意义上进行斟酌并把握事物变化规律”之意。至于《易经》乃後人崇之而加上去的尊称,以昭其经天纬地之功。正如“系辞”所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二、“易学”的本质是预测学人世间,凡无用之学皆难以传世。《周易》之学能垂千载之久,为历代智者、尊若神明,当必属有用之学无疑!我认为《易》之本质正在于可预测事物发展过程与阶段性结果,从而感到非常有用。正如《文心雕龙》所云“易惟谈天,入神致用”。“系辞”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後人韩伯康解之“极未形之理口深,适动微之会曰几。”“系辞”告诉我们:“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诚哉是言!应当认真地看到,我中国人这种伟大的客观无形“神”之观念由来甚远,及至于老子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此观念再发展到砸偶像的禅宗所力倡的“真佛无相”等等都很启发我们贯穿思之!这里暂不絮议。仅从这种或隐或显的思想脉络中去求索,亦即从我们祖先的思想印迹──《周易》之中认知到这“并无人格化的神”将是很有裨益的。三、《周易》的使用方法《易》之用法,诸方共性在于三步:第一步是取卦──因数成卦象;第二步是演卦释象;第三步是因象得出预测结论,随时监验所测事物之发展,并在其到达预测目的结果时考核事先预测诸项结论的契合应验率,以总结经验与教训,利诸後用。正如「系辞」明示“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之能事毕矣!”它尤其明示我们“极数之来之谓占”:因数而象而知未来。我想,凡真心探索真正学术者都不会专程绕过伟大先哲的正面去专门以偏盖全!是都会分清象数预测的真正合理内核,以区别江湖骗财者的“筮占”,及无知与偏见者认为的“筮占”。行文至此,对于“易学”,尽管我们在严肃的大量实践中得到一些可喜的新收获,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昔日历史的局限性,终归在“易学”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经验──感性──模糊性,因而难以纳入现代科学总体系统,使世人漠视了蕴藏在中国地下的“精神之铀”,既偶有发掘,上面也沉积覆盖了年久衰变的厚厚黑铅!难以崭露真面目。但是,它的巨大能量是一定会被世人认识和使用的。当今,西方的学者正在重新认识东方的“神秘主义”,中国的学者也在新时代的环境下重新认识那被盲目成见扭曲了的祖先。《周易》同中华古老文明的其它瑰宝一道,在未来的文明史上焕发异彩,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珍贵财富!──我预言并坚信这一天必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