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功能性互动与制度性安排――三区联动模式、机制及案例研究屠启宇苏宁上海社会科学院主要内容一、理论框架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三、上海三区联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五、三区联动的测度/评价框架一、理论框架1、主体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技术社会形成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主要用以解释技术创新的动力、发展机制、应用效果,以产业群、创新网络和三螺旋发展为理论要点技术社会形成理论补充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社会实现形式以及社会制约方面的不足,解释社会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通过三方互动关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一、理论框架2、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的角色划分与运作模式角色划分:(1)创新环境营造者及推动者――政府机构。(2)创新的直接行为主体――企业。(3)创新的智力源――高校及科研院所。运作模式:区域创新体系的良性运作依赖于本地化的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也将不断加大,其作用范围将超出行政区划以及地理界限,在国家范围内甚至跨国领域参与创新活动。一、理论框架3、社会形成理论的分析视角技术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及其实践是在协商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是各方参与者的社会利益驱动之下的博弈过程。应当将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社会选择及社会制约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技术的发展并不线性地导致产、学、研和社会的发展,解决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形成问题,才能解决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理论框架4、理论框架的适用性三区联动涉及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均在区域创新体系对应主体的范围内,且互动过程基本符合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的交叠框架。在“三区联动”的实践中,社会因素对三区联动的效应释放环节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区域的具体社会特征对联动的实现类型、实现方式、效应释放效果乃至具体的技术应用产生推动、选择和制约的作用。一、理论框架5、主要问题理论推演中,的确可以识别出的,校、园、社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互补性,构成相当理想的创新组合,达成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是高度抽象三方角色担当和先验设定三方利益诉求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三方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工作目标、运行逻辑和评价体系,而且不同主体方已经在长期运转中相对固化了符合各自特点的运行机制。因此,本课题将研究目标设定为三区联动的机制、模式、推进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1、上海“三区联动”典型区域:杨浦区“三区联动”从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入手,以校区的空间扩展和影响力释放为中心来布局规划整个区域的空间功能结构、产业形态、商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发展,是较为典型的“三区联动”制度性合作模式徐汇区利用所在地社区的集散枢纽地位和校区研究机构的知识优势,经过校区、园区、社区长期的共存发展,基于功能性相互需求,由要素互补性和市场力量推动,自发形成相当水平的知识创新集群和功能性创新互动格局。是“三区联动”的功能性互动模式的典型。松江区的“三区联动”中,大学城校区的建设是同松江区的整体城市化发展同步的,是全新创制整合模式的典型。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2、各区联动的主要特点杨浦区的实践——利益分异、资源竞争、功能交叉与“联动”制度安排徐汇区的实践——利益协调、资源共享、功能对接与“三区”功能互动松江区的实践——利益共同体、社区认同感与“生态”系统培育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3、机制归纳:通过调整三方主体的责任目标设定,引导共同利益:线性机制通过强化三方主体多层次的交流,相互发现共同利益:非线性机制通过三方融合的生态和氛围建设,培育共同利益:生态机制线性推动机制营造和传播“利益相关者”观念将参与区域创新发展纳入三方主体的考核体系通过机制设计,实施三方创新事务共同管理、交叉任职、统一决策各方中长期战略、年度规划实施有机对接,共同体现联动创新内容在执行层面设计三方功能对接。职能部门条线对接、干部互派与人才交叉培养非线形推动机制强调发现多层次、多方面、大小兼有的利益交集,其出发点为各主体间的利益供求,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共同利益叠加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力资源培训、创业就业等方面设计对多方有利的行动方案,以之为基础进行联动。这一推动机制的关键是明确各方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资源贡献与需求的实际情况。在供求契合基础上,由一方为主,构建互相支撑的运作平台或项目。其特点是经常性、互动性、灵活性。创新生态培育机制创新生态培育机制涉及软硬两方面的工作“硬”--在于从城区规划出发,在城区功能布局、社区规划、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布局等方面注入创新意识、联动意识,来响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地要求。“软”---在于城区形象塑造与推广、社区、校园、园区文化建设的沟通与融合、公共服务理念、商业形态设计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三区联动提供一个有机地发育环境。三、上海三区联动的理念认识问题1,校园区三方的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并不天然存在,而更需要主动营造在长期的运行中,校、区、园三方工作目标不同、运行逻辑不同、评价体系不同,带来三者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基础的历史积淀不深。要推动联动,必须充分说明和展示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三方评价体系的新的改进方向,尤其是对校区和园区的“社会责任”的强调。同时也进一步提示三方通过联动所能够释放出的更大的生产力和社会活力,即存在重大的“共同利益”,从而使得三方的联动成为新形势下的自然产生的共同需求。三、上海三区联动的理念认识问题2,防止机械式地理解三区联动,而应开放地推动各种联动地可能性三区联动并不是意味着约束校区学校和园区企业的辐射和沟通范围,认为三区联动就是校区园三方在一个空间内限定明确的校、区、园合作对象来开展工作,这样的认识过于机械性。实际上,三方联动更多的是强调校、区、园这三类主体的联动,不应限定具体对象、不应限定明确空间。跨越空间的校、区、园联动也是一种常态。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一)推进三区联动应秉承的基本原则1,防止机械式理解三区联动,鼓励开放式推动联动的各种可能性2,联动产业、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延伸性责任,需防止本末倒置3,校区是联动可以依靠的“支点”,但不是可以摆布的“棋子”4,产业联动高校,应尊重高校发展规律,防止操纵学科发展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5,以城市布局推动三区联动不等于单纯的靠拢集聚6,社区既要激发校区的“在地”责任意识,更要强化自身的主动性7,三区联动,推动三类主体融合,更要强调同类主体间的融合8,三区联动,要谨慎对待以社区政府代表社区主体的现实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二)推进三区联动的整体政策设计1,三区联动的规划2,三区联动的框架3,三区联动的组织机构4,三区联动的生态5,三区联动的平台6,三区联动的体系7,三区联动的市场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1,三区联动的规划:形成集体意志和坚持决心,引导相关各方对于三区联动形成稳定的预期,并在相关策划和工作中有意识地注入联动思维。2,三区联动的框架:从运作上鼓励在校-行政区层面,校-园区层面,学院-行政区层面,学院-园区层面,行政区-园区层面,尝试多种形式的联合议事框架,乃至从组织上鼓励相应层面的干部交叉任职。3,三区联动的组织机构:建立一个核心的组织来专事三区联动的“穿针引线”工作。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4,三区联动的生态:全社会学习的氛围、可负担的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共存且交流、对创新的鼓励和对失败的容忍、对社区的高度认同感。5,三区联动的平台:社区公共空间吸引各类人群共享交流,打破传统的校区、园区与社区的分割状态,激发思想的碰撞和人员的交流。6,三区联动的体系:推动开放,从市场的体系、公共服务的体系、人员交流的体系来推动大学的开放性,园区的开发性和社区的开放性。7,三区联动的市场:以市场体系来冲破原来行政隶属的体系、行政级别的体系,使得各方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走到一起,推动共同的发展项目。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三)现阶段推动三区联动深化发展的对策要点1,公共政策设计方面的在地责任与属地化管理建议在全市层面公共政策设计中,考虑明确大校、大厂、大院、大所的“在地”责任,推进四“大”的属地化管理。可以把对地方贡献,尤其是“联动”当地,作为一项评估内容列入高校的工作考核体系,并主要将所在地政府和社会的意见作为评估的依据。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2,城市战略规划方面对“三区联动”的响应性调整城市战略规划需要对“三区联动”作出响应性调整,需要考虑如何将校区这一知识高地因素嵌入到城市发展中。启动“上海推进‘三区联动’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总体任务、目标和工作路径。在各相关的区,由校区、园区和社区共同设计“联动”路线图,并将工作内容列入各自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相关市级委办分解推进责任。通过战略规划防止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一哄而上“三区联动”,应引导在有条件的城区探索和建立各具自己特色的联动模式,形成创新模式和领域的自然分工。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3,城市空间规划方面的混合布局导向、公共空间建设与紧凑型建设城市规划响应“三区联动”发展的产学研一体、科教条件和生活品质并重等特点,前瞻性地在城区功能定位上、空间布局上、基础配套上予以引导和体现。积极导入城市空间规划的混合布局导向与公共空间建设,鼓励各区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适当调整,打破空间隔离,从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转向混合布局方式。在土地使用上紧凑性地布置各类设施功能,达成建设一块成熟一块。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4,高教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自主权下放和柔性流动机制建立鼓励高校培养企业家精神、实施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深化上海高校改革,“实”化二级学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在“三区联动”中,将学院、系、研究所、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实体推向前台,直接面对社会、直接面对业界和市场。在师生迈向社会、从事创新创业时,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学生暂时休学制度、实习实训制度等,给予托底,容忍失败,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5,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科技园区建设园区的建设一定要走出“卖地卖房”或是“房东揽客”模式。一方面,科技和教育管理机构全面梳理各类高新园区的认定标准,增加认定中园区的平台性功能、连接性功能、服务性功能的指标,引导园区建设步入内涵建设为主的阶段另一方面,赋予园区以更大的职能和责任,可以将对于三区联动的来自科技部门的支撑、产业部门的支撑、国资部门的支撑都集聚在科技园区,使园区基于资源、信息整合力和服务的供应力吸引校区的靠近、激发社会资源的跟进。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6,城区产业政策方面的培育方式转变城区产业培育方式可依托三区联动来引导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产业结构的设定要响应“三区联动”对经济增长转变的推动,围绕校区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来设计新产业方向,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响应,推动形成创新产业集群。在具体创新产业或创新项目设计选择中,吸取原来创新供需脱节的教训,推动技术等级处中间层次的产业和项目发展,以此推动高校落地和在地产业的升级,注重防止产业对接中重理轻文的问题。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7,社区建设方面主动介入推动人才和机构生根落地社区建设方面应主动介入三区联动,承担起创新的社会资本培育职能。尝试一系列新手段,来打通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与业界的沟通瓶颈,消除师生对所在社区距离感,进而融入当地社区,建立起他们在校园以外的新的社会网络,最终达成社区居民和师生相互离不开,相互融合交织的局面。四、深化三区联动的推进对策8,文化建设方面:文化融合与学习型城市营造通过学习型城市营造,发挥文化资本积聚机制,促成创新知识传播和创新文化传承,一方面改造和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以多元、融合的社区软环境达成对创新人群的吸引高目标:以高校的文化知识积淀为辐射源,改造整个社区文化,引导学习气氛和知识创新意识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