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诲人不倦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女.与回也孰愈()2.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子曰:“有教无类.。”()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4.鲤趋.而过庭()5.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8.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11.赤也惑.,敢问。()1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2.言语..:宰我,子贡。()3.文学..:子游,子夏。()4.素以为..绚兮。()5.告诸往而知来者..()26.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陈亢问于.伯鱼曰()2.鲤趋而.过庭。()3.鲤退而.学诗()4.闻君子之.远其.子也。()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7.其.斯之.谓与.?()8.告诸往而知来者。()9.子闻斯行诸.。()10.则.小子何述焉.()1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窃比于.我老彭。()13.女与.回也孰愈()14.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1.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不学诗,无以言()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4.素以为绚兮()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其斯之谓与()2.素以为绚兮()3.始可与言《诗》已矣。()4.则小子何述焉?()5.天何言哉?()3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与回也孰愈B.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C.吾自卫反鲁D.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B.女与回也孰愈.愈:较好,胜过C.赤也惑.,敢问。惑:疑惑D.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尝独立..,鲤趋而过庭。B.文学..:子游,子夏。C.不学《诗》无.以.言D.告诸往而知来者..【】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告诸.往而知来者B.闻斯行诸.C.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D.投诸.渤海之尾【】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求也退,故进之C.饭疏食,饮水D.起予者商也【】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斯之谓与B.素以为绚兮C.则小子何述焉D.始可与言《诗》已矣【】7.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子曰:“,不以人废言。”⑵子曰:“君子喻于义,。曾子曰:“,任重而道远。……”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分)4⑵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⑵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章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1分)⑶思考一下,孔子在此章中表达的思想还吻合儒家的哪种思想?(1分)四、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⑵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五、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一方面说自己“述而不作”,另一方面说自己厘正音乐、修订《雅》《颂》。其表述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5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反思现在的高中教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300字6500字7㈣参考资料◆《诲人不倦》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7.8、11.22章。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发展要求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教学建议】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前查阅《论语》相关内容,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文言练习”第四、五两题,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思想方法。一是联系比较,二是“听其言观其行”,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乡人进步(7.29),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二、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加深对孔子主张和为人的认识,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进行归纳分析。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论语》中表现这方面内容的材料很多,如第一课14.5章,第六课6.11章,第七课5.8章,6.12章,第十二课11.13章,7.11章,5.7章,等等。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本课11.22章,是讲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是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再如子夏比较偏向于具体知识的研习,孔子把重视道德修养视为好学,而子夏却把钻研具体知识视为好学,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孔子针对子夏这种偏向提醒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孔子重要的思想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8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⑴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⑵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⑶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四、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了解古代称谓的基本规则,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论语》中的称谓规则:孔子对弟子称名(一课l6.1章)孔子在弟子面前自称称名(一课l6.1章)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不论面称还是背称),少数时候称字(十二课19.24章)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称名(十一课11.22章)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称名(十一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