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程:耕作学学时:50班级:教师:丁希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进度计划周次学时教学内容备注12耕作制度引论14耕作制度基本原理26耕作制度基本原理28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与作物布局310作物布局312作物布局与间套作414间套作416间套作518复种520轮作622轮作624轮作与土壤耕作726土壤耕作728土壤耕作830土壤耕作832土壤耕作934土壤耕作936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1038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1040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与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教学进度计划周次学时教学内容备注1142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1144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单元教学计划名称耕作制度引论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重点难点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2.5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关有概念2.讲授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重点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5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所应包括的理论2.讲授农业生产的分析、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农业资源的利用、土地生产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作物布局目的要求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重点难点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4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2.讲授: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作物布局设计、我国的作物布局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间套作目的要求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重点难点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51.总体介绍间套作的关有概念、理论2.讲授: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间套作效益原理间套作技术特点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复种目的要求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重点难点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21.总体介绍复种的关有概念、理论2.讲授:复种的意义与发展复种效益原理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技术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轮作目的要求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重点难点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4.51.总体轮作的有关概念、理论2.讲授: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连作茬口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轮作制的建立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土壤耕作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重点难点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101.总体介绍土壤耕作有关概念、理论2.讲授:土壤耕作的任务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耕法土壤耕作制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目的要求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重点难点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61.总体介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的关有概念、理论2.讲授: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田保护-水蚀农田保护-风蚀污染农田土壤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目的要求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重点难点了解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意义、发展概况、技术模式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31.总体介绍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的有关概念、理论2.讲授: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种养结合模式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庭院立体种养模式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单元教学计划名称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目的要求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重点难点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耕作制度区划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2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2.讲授: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3.对本章作总结。4.自学内容。5.留作业1.多媒体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一般教学法课目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目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重点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主要内容: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广义指作物生产中在农田上进行的各种作业。狭义指土壤耕作。耕作学:scienceofcroppingsystemandsoilmanagement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耕作制度:farmingsystem,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种、植方式的综合二、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2、宏观调控与决策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一)世界农业的历史沿革原始农业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基本特征:第一,生产程序机械化、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第三,科学生产高效化、第五,农业主体知识化、(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1、立体高效型农业2、超级型农业主要内容:3、快速型农业4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5、工艺型农业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国农业历史与演变(二)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课目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重点、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主要内容: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一)多熟种植(二)节水农业(三)保护土地(四)营养管理(五)综合防治(六)农制改革(七)高新技术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等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及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措施如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等。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从本质上看,农业生产是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辐射能成为农产品潜在能,以满足人类社会对食物及其它增长中的需要,从而使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再生产与生物再生产的综合体。主要内容: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强烈的地域性(二)明显的季节性(三)生产的连续性(四)资源的分散性(五)经营的综合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一)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二)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和条件(三)发达国家农业结构的变化(四)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课目植物生活因素及调控、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难点单一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多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内容:四、农业生产结构(三)发达国家农业结构的变化1.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种植业与畜牧业均衡发展,走农牧并重、农牧结合的道路。2.种植业结构内部变化也是明显的3.畜牧业结构变化总的趋势,随社会消费水平及富裕程度相应变比(四)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困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植物空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农业资源大体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和社会资源(socialresources)。二、农业资源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一)资源的有限性及经济利用资源在一定时限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它们存在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即使象降水、光、热这一类气候资源,以及包括气候资源在内的流失性资源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对资源应予充分而经济的利用,提高转化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在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措施中,应尽可能采用消耗资源较少的措施或采用消耗资源虽多,而当地该项资源数量充裕的措施,以便发挥资源的生产优势。(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合理利用农业中的生物种群是生产的基本资源条件,基于它们生物再生产的生命过程,可以通过生长、发育、繁殖年复一年地自我更新。主要内容:(三)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与有效利用投入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机具、塑料制品、化石燃料,以及依附于工业原料的生产资料等物化的社会资源,只能随使用逐步耗损,不能循环往复长期使用,属于不可更新资源,需要开源、节流,加以有效利用。课目土地生产力及开发、“用地”与“养地”、作物布局目的要求掌握土地生产力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理,作物布局的概念,意义。重点难点土地生产力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主要内容: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Y=f·(Q)YLT=f1·(Q)·f2(T)YLTW=f1·(Q)·f2(T)·f3(W)YLTWS=f1·(Q)·f2(T)·f3(W)·f4(S)(二)农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田区的定位研究2.农田产量纪录值的产生二、我国土地的生产潜力(-)农用地生产力的分析(二)我国耕地的生产潜力(三)农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YLT=q1KQ(1-α)PT(1-R)YT=3000/(1+e1.315-0.119t)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YLT=CL·CN·CH·G[F(0.5+0.025Ym)YO+(l-F)(0.05Ym)YC]三、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