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寻找人生归宿。群文阅读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古人一起进入游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去领略更多的美景。同时中国文人有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在山水中寻找人生归宿。任务活动一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何人何时何故何地何景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赤壁赋登泰山记何人苏子与客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何时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何故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何地黄州赤壁泰山何景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物泰山的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景观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登泰山记结构图示赤壁赋《赤壁赋》游赤壁经过观月出景象历史人物重点语句各自特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清幽朦胧的景色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任务活动二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登泰山记》登泰山经过观日出景象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重点语句各自特点京师(乘、历、穿、越)泰安(由)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天门)(复循)西谷(遂至)山巅远;高;险;壮阔;雄浑;高峻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浓烈;变化多端;雄伟壮阔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三多”“三无”“三少”任务活动二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答案《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任务活动三: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品情析理。《赤壁赋》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月?《登泰山记》描写雪的诗文?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夜游赤壁登山临雪【赤壁之水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自然之风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若带然。”“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历史之水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之风雪】“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哲理之水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哲理之风雪】“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愉悦】【悲伤】【超然物外】精神突围、豁达成熟心灵安放、华丽转身【以历绝美】【洒脱】【喜悦】自然山水,安放心灵。目的自然山水安放心灵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苏轼“夜游赤壁”——对比——姚鼐“登山临雪”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异中有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情景交融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背景展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对苏轼的评价[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之开篇话]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作者展示背景展示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而《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作。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情理游赤壁后的苏轼:元丰八年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元祐六年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元祐七年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元祐八年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绍圣元年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四年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元符三年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病逝常州。登泰山后的姚鼐: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主持扬州梅花书院。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主持徽州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苏轼是在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自己经历的状态下前行。而姚鼐是超脱出俗世羁绊,开辟了一条新路。人的生活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理想不同、面对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很难对二人的取舍做是非判断。只是以苏轼如此才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二人面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1.《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语言方面包括用词、句式、修辞等。答案(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任务活动四:体味散文的语言特色。(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2.《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答案(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辉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任务活动四:体味散文的语言特色。(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4分)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