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研究论文(共8篇)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和意义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定义很多,每所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院校所在的城市文化、院校历史、办学宗旨、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总结出本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它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多专业多职业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实训等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它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组成,构成表里一致、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大连市第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包括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校训(用忠诚、知识和能力充实人生)、校风(合作、进取、超越)、教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求实、知行共融)、学风(勤学尊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谭晓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35)慎思明辨、诚实守信、德业双修)。随着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走向社会即将面临的问题,适当干预学生心理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在坚持自身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大众化、多样化建设,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的有效、广泛传播起到隐形的教育作用。2.高职校园文化有效传播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受传播媒介的影响,目前的高职校园通常选择校报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这严重的阻碍了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由于很多校园文化信息的内容、内涵不能广泛地被学生了解,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效率。当代校园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获取、发布的首选便捷途径,它具备了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如快捷性、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它与校园文化融合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及建设。3.充分融入计算网络新媒体环境是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究其本质来说是对校园文化信息的集成、分析、总结、探索的体系工程,其主要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3.1如何高效、便捷利用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网络成为现代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其优点是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图像、影视等资料支撑,更能够直观和丰富的呈现信息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联通机制和综合集成手段,搭建开放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环境,高效应用计算机网络媒体效能,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课题。3.2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兴起,高职校园文化辅助育人作用进一步扩展,从原本的“拜师求教”转变为“因材施教”,使得高职学生接触知识的范围更广、内容更新、种类更为多样。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同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主性,利用交互式的对话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较强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引导。而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依照自己主客观需求选择主动教育类型、方式和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问题。现在,高职院校组织大型会议和教育活动已经很好的借助了网络系统开展,可以面对面、一对一的释疑解惑,进一步增进确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更为和谐的教育关系。3.3计算机网络空间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途径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借鉴全国高等院校平台及众多数字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搜索引擎、资料库、条目分类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对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补充,以设立开放式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积极发动相关信息搜集和信息更新;可开设校园文化在线论坛,打造校园文化的“网络研究平台”,让参与研究者和爱好者在讨论中学习、体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含义、解决问题;进一步开设高职校园文化网络专题讲座、专业知识系列活动,扩大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范围,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建言献策,使其知网、用网、建网,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媒体作用。4.运用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4.1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收集、存储、统计的“云处理”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库的建立已经成为网络化信息体系建立的基石。虽然校园文化研究先行者们积累第一手资料,但仍要进行实访实查和深入调研,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研究成果记载发布,完善更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云”数据库。在“云”数据库中只要搜索几个关键字词,可将关联资料信息集中呈现,便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将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影响更深、作用更广,使得后续研究视野更为开阔。4.2实现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互动斯宾诺莎曾经说过,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通过对内开放式研究环境,建立网络情感交流圈、专业交流圈以及共同交流圈,这样部分诉求通过论坛发帖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焦点问题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通过热点追踪、话题讨论、总结分析、升华理论等实施步骤,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习交流体系,呈现大众化学习交流讨论氛围和良好风气。学生是最主要的校园主体,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意念。结合时代充实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校园文化信息。针对高职在校学生关注的问题(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可以是就业指导、升学指导、技能培训指导及经验交流等;从学生自身素养培养角度可以是当前毕业生、在校生健康娱乐、爱好推荐交流等)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板块。给学生分配计算机网络空间由学生构建一部分校园文化板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共享感兴趣的信息、发表心声、表达对某些事件的想法、判断,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即时获取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对学生做出鼓励、引导、干预。4.3实现增强高职校园文化正能量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作为高职院校的师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高职院校师生自身文化判断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屏蔽计算机网络中纷杂的不良信息,带给校园文化的是包括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在内的道德之美,以及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结束语在计算机网络媒体环境下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建设过程循序渐进。面对信息共享化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在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师生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基础上融合网络媒体的同时,果断去之糟粕,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第二篇:多元开放式校园文化建设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分析(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抑制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本位主义的过度追求,使得高校组织者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文化生活贫瘠,和谐校园氛围遭到破坏。其次,就业岗位的紧缺,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困难,形成了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以考证及统考为中心,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最后,外语类等级考统考的指挥棒使学生无暇顾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参与度降低,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变得单一而乏味。(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冲击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快”、“好”、“省”等特点,也构成了当今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信息不可靠,还有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学习,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另外,互联网和报纸不同,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负面新闻和信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易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从而造成学生做事过激,思想混乱。这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形式,因此会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外语类高校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因此会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接收,要有选择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调查,我国外语类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要胜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独立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校文化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已步入“瓶颈”时期,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随着高教园区的兴起,区域文化建设受到重视,文化教育得到提升,精神文化活力迸发,给开放协作的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承认各种形态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彼此之间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增强自身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度,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虽然外语类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性,但也不能忽视与其他非外语类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校际交流搭建平台。二、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分离目前,虽然外语类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而当今外语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多向高校、旅游、政治、商务等领域输出,而制造业、小商品业、纺织业、服务外包业等却存在着职位空缺的现状。表面上看,似乎英语类人才供过于求,实则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基于区域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区域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并实行中西文化相结合,有效地传播区域文化,逐步改变当前传统封闭式的文化现状,这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二)形式丰富、内容单一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忙于大兴土木,但并没有形成反映学院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制度文化方面,只注重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建设,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高校学科竞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相对薄弱,出现了不同高校文化建设基本雷同的局面。(三)学术文化薄弱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实力的体现,成为评价高校品质的最高标准。外语类高校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教师不能只是纯粹地发挥个人的教书功能,更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语言将成为高校教师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强与世界高校之间的沟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四)混淆校园文化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管理部门规范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然而很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学生和组织管理者,从而忽视了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另外,激烈的竞争、学习及科研的压力也使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导和教化作用。(五)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足从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千篇一律,个性不足的局面。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语类高校要区别于培养高端国际型外语人才的特色大学,以体现其应用性的特征。很多高校全身心致力于建设实体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在凝练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自身优势特点、历史渊源。三、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一)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依存优势互补首先要弄清文化发展规律及成长背景,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使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其次,外语类高校应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起到继承和传播的作用,让外界能更快地了解区域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绍兴市的高校要注重推广绍兴文化,大禹思想,鲁迅精神等,努力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注重优秀传统,积极继承区域文化的血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各方位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如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区域文化交流社团,区域文化研究所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拓展青年的国际视野以及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