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范文:心得体会小组、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固定座位来分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在此不再阐述。(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教师在突破重点句,学生掌握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共同交流对自己最欣赏的句子的学习体会。(3)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来分我们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还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①交叉合作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如果在班上交流,通过几个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交差合作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2、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A、组织中的引导:由于学生年龄一般10岁,自主能力不高,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①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②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群体认定,或者是学生自发认定。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④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B、学习程序上的引导应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方法上的引导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①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A:肯定式的点拨。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在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进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起动学生的下一步学习。B:提示式的点拨。当学生对完成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C:突破式的点拨。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定会不断进步。第二篇范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年级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分组呢?分为6人组吗?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关系,自制力比较差,容易交头接耳的说话、打闹,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所以在一年级的上半年我把学生们每2人分为一组,组长与组员对面而坐,既能互帮互助,也是竞争对手,组长不定期更换,由表现更优秀的人担任。这样分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准备选择4人组的组长。第二学期开学后,我就把2人组改为了4人组,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再加上我对学生的了解也更进了一步,4人组的出现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分好组后,我在小组中选出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并把组员按不同的层次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全班学生的情况。接下来我开始训练小组长,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一开始,有个别小组长做得一塌糊涂,我真是又急又气,但仔细想想,他们还小,还得慢慢来。于是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组长们的交流汇报时间。我与小组长一起探讨,听他们反应工作中的困难,如哪些学生难管理,哪些事情不会解决,我会一一帮他们分析,并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小组长们比以前做得更好了,他们学会了检查作业,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带领本组成员打扫清洁等,真正成了老师的小帮手。然而这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上。这更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去引导的。首先,我想说的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每节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学习内容,根本不用合作,学生独立学习,就可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性内容,如语文当中的古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合作根本解决不了,一定要教师的精讲。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进位退位加减法,是全新的知识性内容,学生合作讨论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耽误时间,效果也不好。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慎重考虑。其二、我想说的是一年级小组合作的形式问题。听过高年级的课后,感觉他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可以集体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分析一篇文章,而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我们。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匮乏,讨论、分析、解决这样的字眼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了,并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那怎样的合作形式才是属于我们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总结出了适合我们的合作模式,那就是操作、交流、游戏。如在上册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之后每个小组选一道9加几的习题,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答案,并填空。动手操作可以是摆小棒,摆磁扣等,操作时要边做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接下来是小组依次交流展示,因为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在交流时不会无话可说。在全部小组都展示以后是练习时间,我把枯燥的练习变为了有趣的摘苹果游戏,学生在玩的同时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运用。适时的动手操作,适度的经验交流,适合的学习游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也不会让你的课堂成为流于形式的无效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做事也更有条理,但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九个组长有八个都在年级前十名,差生依旧沉默。好学生经过锻炼可以更好,学困生因为锻炼的机会减少而进步缓慢。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不是只要我们改革就会有成效,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第三篇范文:小组学习心得体会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感想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