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项目管理的评价体系初探1引言为了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各种不同的项目正在或将要实施。在从计划、组织,到建设、收尾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项目作为一个运行主体不仅在其内部进行各种的物质、能量的分配和使用;同时,它也对其外部的环境、社会诸多方面施加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因此,研究项目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社会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中所研究的绿色项目管理(GPM)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管理过程,它能够系统性的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利用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平衡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管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对GPM研究有着紧迫的要求,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当前社会中的大量工程建设项目产生的巨量工业垃圾,它们直接威胁着整个社会的环境承受能力,随时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这样的局面将日趋严峻。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法规,要求广大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良冲击。其中,鼓励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建设自己的环境管理系统(EnvironmentManagementSystem,EMS)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但是,不得不认识到,获得环境认证只能保证企业承诺保护环境的意识,却无法确保生态环境系统是否能够得到持续的改善。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施GPM,将会有助于落实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而为了保证GPM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将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绿色化进行评价纳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最终验收阶段中,使其成为项目是否能进行实施或是否能通过验收的必须检验步骤。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下,这样做不仅需要项目业主具有良好的绿色意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介入和支持,这样才能将项目的绿色化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从而真正收到实效。2研究目的本文着重研究了对绿色项目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所需确定的评价指标集,以及具体的评价执行步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述,主要研究目标如下所示:建立了绿色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确定了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设计了评价运算的总体方案;用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行性。3指标选取绿色项目管理评价(GreenProjectManagementAssessment,GPMA)要求建立一个系统、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一所示,这个体系的总体结构实际上是对“绿色”本质(即无害、无污染、低资源消耗、可回收利用、可降解处理等)的具体细化,是一种从宏观抽象概念到具体可衡量指标的层级划分。为了将这个抽象的理论构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可以具体衡量的数据上,就有必要细致的选取GPMA的评价指标集。这些指标集通常是一个评价系统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大多数评价系统的设计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他们易于测量的数据,而不是去研究那些真正关心评价的用户所想要了解的信息。本文在开发设计评价指标集的时候,专门设计了指标的遴选过程:结合以往有关研究的成果(如表1所示),通过与9位项目管理专家进行交流,利用Delphi方法充分采集他们的经验、体会。基于所得的回馈信息,本文建立了如图二所示的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表1关于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评价指标BennettandJamesColeJasch陈德清等黄敏纯等环境控制指标√√√√管理指标√√√经济财务指标√√√√材料相关指标√√√√√设备指标√√能耗指标√√√√√支持服务指标√生态指标√√√服务、培训相关指标√√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项目管理过程的特点,反映了管理、技术、环境、资源、能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属性。对应于评价体系总体结构的三个级别,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了三个层次:(1)目标层:作为整个体系的最高层,反映了对绿色项目管理评价的目标设定,描述了绿色项目管理评价的最终结果。(2)属性层:该层次反映了绿色项目管理评价体系总体结构中的关键属性域,建立了评价指标集的基本分类,确定了具体的评价准则,细化了对目标层的描述。(3)指标层:该层是对上一层的具体化,确定了各分类指标目录中所包含的评价指标,形成了最基本的评价指标集。4评价指标集管理属性(C1):这个分类包括的指标反映那些影响绿色生态环境的组织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管理层参与(M1):管理层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绿色项目管理实施的效果。有效的绿色项目管理需要管理团队在现场的协作努力,而这一切涉及到几乎所有与项目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以项目为中心来区分,可分为负责项目战略方向的高层管理者(S1);负责项目实施中的运行管理和资源调配的中层管理者(S2);在项目实施第一线的底层,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生产者(S3)。员工培训(M2):为了能够成功实施绿色项目管理,以及避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对生态环境的各种负面影响,那么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有关绿色知识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累积培训时间(S1)和项目管理层对培训的支持力度(S2)也就成了重要的衡量指标。环境投资(M3):实施绿色项目管理所需要的各种附加设备和相关的追加投资,往往在项目前期导致高昂的成本,这个因素经常是项目看起来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实际上这种前期投资可以避免大量的后期费用。否则,为了消除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所需缴付的各种费用、罚款、保险金等,将是更加难以承受的。为此,必须充分考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S1)。绿色规划(M4):计划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绿色”的规划设计也就成为了绿色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管理层的支持度(S1)和规划的及时性(S2)就是相当关键的。人员配备(M5):项目管理中的对于人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决定一个绿色项目过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衡量指标有人员的综合素质(S1)和人员的合理利用率(S2)。信息资源(M6):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进程,也影响了该过程绿色化水平的高低。信息的广泛度(S1)和信息的刷新率(及时性)(S2)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技术属性:(C2)对一个项目来说,其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层面的手段是否合理有效、是否绿色化对项目的成功与否、项目过程是否绿色化以及将来项目建成后的顺利运行均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绿色技术的采用比例(M7):主要是项目设计的本身所采用的绿色技术的程度,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对绿色技术的采用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在设计阶段尽可能采用成熟、有效、合理的绿色技术手段,使项目设计的绿色化程度达到最高。项目本身的绿色化程度的提高是项目管理过程绿色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影响将来项目建成后能否保持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实施过程的宜人性(M8):人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劳动强度、人的生理、劳动安全、劳动卫生、作业现场的方便宜人、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有关人的要素,其宗旨就是要使人在愉快的环境中工作,达到高效率工作的目的。项目实施过程的可靠性(M9):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项目的施工还是项目的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均应是可靠的,应在可靠的前提下再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这是工程项目的实施的首要原则,因此可靠性对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属性(C3):环境方面包含了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四个指标集。空气(M10):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经常出现的扬尘现象要求项目实施者要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控制力度。对其进行衡量的指标包括:消尘措施(S1)是否得当;现场裸露场地比例(S2)以及有害空气成分浓度(S3)。水体(M11):在项目管理现场对水体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会导致水体污染的潜在危险都必须及时地进行适当的处理。必须考虑到污水处理(S1),再利用率(S2)和节水措施(S3)。噪声(M1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噪声污染是非常明显的,往往也是被投诉最多的一种。对于消声措施(S1)和施工时间的控制(S2)是这方面关注的两个焦点。废弃物(M13):这类污染的威胁是迫在眉睫的,简单处理废弃物的填埋场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这类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S1)是一个重点。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废弃物造成的化工污染(S2)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资源属性(C4):项目实施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对于这些资源的管理不善就会间接导致对环境的污染。材料(M14):项目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是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各种污染产生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对于材料的利用率(S1)、有害材料使用比率(S2)和材料的回收率(S3)需要倍加注意。设备(M15):定期的设备维护有助于确保绿色项目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是避免造成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基本保证,尽量多的使用先进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设备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使用设备的完好率(S1)、设备生产中的绿色技术应用率(S2)和先进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设备的使用率(S3)是值得衡量的三个重要因素。能源属性(C5):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能源是保证项目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和物质基础。要尽可能的采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耗(M16):减少了能源的使用量,也就意味着减少了污染,增加了绿色性。利用率(M17):充分利用能源,从而在总体上减少了能源的使用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会更小。效能比(M18):尽可能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使单位能源的效率达到最高。清洁和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M19):清洁能源的使用,将会大大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再生能源的使用也是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经济属性(C6):在任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其经济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项目的实施费用不仅影响项目是否能在预算内顺利进行,而且也会影响将来项目建成投产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指标。项目费用的控制(M20):项目费用的控制管理是为了保证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所必须的各方面工作,主要依赖于对项目费用偏差的分析和控制,以及采用一些费用分析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分析,以求将项目费用控制在最小的合理范围之内。风险费用的控制(M21):风险的大小及发生的概率多少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问题,预先周密地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处理发生风险的费用预算以及尽量控制风险的发生均是风险费用控制的重要方面。环境污染治理费用(M22):环境污染的大小及有害程度将影响用于治理的费用,而治理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项目总费用的控制,也间接反映了项目实施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综合评价过程4数据处理原则对指标数据的测度是否合适是决定一个评价体系能否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测度数据必须保证科学性与实用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等原则。在这些原则中,必须进行适当的权衡取舍,因为要实现测度数据的科学性,就需要大量的使用定量化的数据和处理方法。但是,在对项目管理的绿色化进行评价的时候所采集的数据,不可避免的有相当的部分是定性的,而且很难量化表达。对此,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就有所考虑,因此尽量选用可以客观量化表示的指标变量。借助于模型,将有助于理解如何有效的测度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厘清对数据的测度是用现有数据预测系统特征,还是确定当前的过程状态。Offen和Jeffery(1997)的研究表明数据测度实际上就是先验的经验模型到后验的量化模型的映射。客观量化模型转化存在于经验模型中的实际问题,用实体化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到科学客观的结果,如图三所示。对评测指标的测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效的测度和有效的数据转换需要依靠经验数据和客观量化数据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经验性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对绿色化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如果不能对它们进行量化分析,那么评价所得的结果就是不可靠的。而且忽视对这些经验性的定性数据进行有科学依据的数量化,往往导致评价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