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刘备伐吴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刘备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担之南。做为新立之国,建立国家和皇帝威信、显示国家强盛、增强人民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两年前的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的关羽,不仅占领了整个荆州刘备的防地,还杀害了与刘备结义的大将关羽。这对于蜀汉的利益、威信以及刘备个人的信义都是巨大的损害。但是由于当时刘备刚刚经过与曹操大军的血战,夺取汉中,部队损失较大、又极度疲劳,加上曹操还在关中虎视眈眈,刘备实在无力立即对东吴展开行动。两年后的今天,形势已经不同了:1、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名正言顺的蜀汉帝国(正统);2、部队经过两年的休整、补充,虽无法再达到当年鼎盛时期的兵力,但是也足以组建一个强大的机动兵团,进行出征;3、国内经济、内政在诸葛亮的大力治理下,发展很快,已经具备足以保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财力和物资;4、汉中在任命魏延负责驻守之后,其依托险要地形部署的防线,足以保证蜀汉北方门户的安全。因此,这时刘备有两个战略性选择:1、北进,进攻魏国的关中或陇右,同时对孙权偷袭荆州的背信弃义行为加以默认而继续与其结好。2、东进,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为蜀汉挽回损失(包括实际利益和名誉)。那么,刘备到底应当选择哪个战略呢?哪个战略是当时的正确选择呢?分析如下:第一个战略:北进。有利因素:1、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保证联合对抗魏国的战略局面;2、按照刘备的立国宣言,蜀汉乃汉朝正统,曹魏为篡逆,应替天行道对魏国加以征伐,以光复汉室;不利因素:1、魏国实力强大,不是短期内可以击败、消灭的;2、关中有秦岭天险阻隔,陇右道路遥远,均不利于大军的迅速攻占;3、如果对孙权的背信弃义行为加以默认,将造成人们心中蜀汉狭弱,被欺负了也不敢有所反应的不利形象,有损正统蜀汉之尊严;4、刘备以注重信义著称天下,但是结义兄弟被盟友无端杀害,不加理会,有损其注重信义的光辉形象;5、与魏国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没有谈判解决的余地。第二个战略:东进。有利因素:1、顺流东下,具有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有利地势;2、蜀汉大军东征,名正言顺——为关羽报仇,讨伐背信弃义的孙权;3、维护了刘备一贯注重信义的名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4、与东吴毕竟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实行“以打压谈”的策略,利用强大的军事压力(还有魏国的威胁),迫使东吴谈判让步;可以达到以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利益之目的。不利因素:1、有破坏两国同盟的危险,但是考虑到东吴行动在先的因素,此点并不严重,因为实际上双方都只是想获取利益,而不是想消灭对方;2、蜀汉水军实力较弱,在长江沿岸作战是不利的。但是只要贯彻以打压谈的策略,不过于深入,这个问题是可以弥补的;3、可能会使共同的敌人魏国得利。两个战略相比,还是第二个战略更有利于蜀汉,尤其是对于新立之国的威信,以及刘备新皇帝的威信与信义的树立,非采取此战略不能解决。正如魏国侍中刘晔对魏文帝分析的那样——“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因为这是刘备立国的根本精神,是不能被丢弃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刘备的东征,决不是要消灭东吴,甚至连攻下荆州可能都不是其真实目标。其真实的战役目标就是——以打压谈,迫使孙权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谈判认错,赔偿损失。这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没有准备强大的水军,甚至在进到夷陵一线后,其竟然把原来水陆并进的一点水军,留在了后面。在长江沿岸地区作战,没有水军乃兵家大忌,曹操已经在赤壁吃了大亏,刘备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因此,从军事角度看,很明显的刘备并没有打算仅依靠陆军夺回荆州。刘备的机会在哪里呢?在魏国。如果文帝采纳了刘晔的建议:《三国志刘晔传》记载——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傅子》记载——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应当说,这是魏国很有可能采取的对策。这样一来,孙权将两线作战,局面极为不利,甚至有灭亡的危险。权衡之下,孙权很有可能接受刘备的谈判条件,与其讲和,全力对付魏国,以避免灭亡的命运。刘备当然并不是想东吴灭亡,那样是对魏国有利的战略格局。所以其会在得到孙权的大礼之后,趁势收兵,即得到了实际利益,又壮大的蜀汉国威和维护了自己的信义,还没有破坏联盟对抗魏国的大局,真是一箭三雕呀。因此,从战略角度考虑,刘备的伐吴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定。而这个伐吴是带有特定目的性的——以打压谈,迫使孙权接受谈判条件,并不是真的要武力攻占东吴或荆州。首先,刘备伐吴的动机。不乏有朋友说刘备伐吴是意气用事,是因小失大。小弟对于这个观点不能苟同。因为说刘备意气用事无疑在指为关羽报仇了,关羽遇害于建安二十四年冬,而刘备出兵于章武元年七月。即使刘备初闻关羽被害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中隔一年半时间,至出兵时也应该平复下来了,然而刘备仍旧出兵,可见意气用事之说是难以成立的。又有朋友认为刘备立国之初,应用武而振国威,故伐吴。并援引春秋卫州吁篡国伐郑为先例。小弟愚见此说更为不妥,刘备称帝乃承续国统(也许有人反对,但是和州吁弑兄篡国的性质绝对不可并论),本人素来又有仁德之名,是否有立威以服国人的必要首先就是问题。其次,篡汉者魏,非吴,吴在当时还是尊汉正统的。就算刘备是为了立威,伐吴能否达到立威服人的目的又是问题。那么,刘备伐吴的动机究竟何在呢?小弟窃以为,刘备伐吴,最主要的动机在于夺取战略态势主动权。三国中以魏为最强在当时短时间内是不可撼动的既定事实,蜀吴的领导者刘备孙权当然也会认识到这一问题。那么,他们争夺的就是在弱国中较强的地位。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是为此,刘备伐吴欲复夺荆州亦为此。因为弱肉强食,在当时,谁弱谁就将先遭到魏袭击,有亡国之危,蜀吴虽云联盟,亦不能不勾心斗角,各自为己。当然,从侧面来讲,刘备登基之时年届花甲,自感老之已至,去日无多,然一生坎坷,蹉跎而过,急于给自己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或者人老思往事,刘备骨子里豪侠的气质压抑了一生,老来发泄一回,也未为不可。在当时人治的社会统治者的意图固然会造成一些重大的后果。但是请注意这和意气用事的不同:刘备伐吴可能是主观愿望驱动,然而他的头脑是冷静的,策略是经过客观分析论证的。其次,刘备在伐吴前的战略决断。谈及战略决断,不能不先说说蜀汉的战略指导性文件,《隆中对》。对于此文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大家一般都有深刻的认识,小弟不再赘言。然而,有朋友借刘少奇同志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当《隆中对》得到贯彻执行时,蜀汉的事业就胜利、就前进;当《隆中对》遭到歪曲破坏时蜀汉的事业就失败、就后退。”(原文未能抄录,大意如此。)并举刘备伐吴失败以为例证。这无疑是神圣化了《隆中对》而妖魔化了刘备。隆中对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显然可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是主要因素,决定下面“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等等。既然“跨有荆益”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片面强调“外结好孙权”是不正确的。此其一。第二,由于后期条件的不满足,《隆中对》固然已经无法继续贯彻。即使在前期,刘备集团也决非完全按照《隆中对》所规划的那样去发展。一个战略指导思想当然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才算得上好的战略思想。《隆中对》未闻有修订本。所以过高看待它并试图以它指导一切的想法本身就是谬误的。那么刘备之所以决意伐吴的原因何在呢?小弟窃以为,根本来说,伐吴是优于伐魏的战略方向。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从出兵理由看,伐魏是诛贼,伐吴是报仇。诛贼一说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因为曹丕代汉的程序也算正规,中原人士早已为曹操高压政策慑服。“诛贼”口号喊起来不那么响亮。而“报仇”对自己人来说有相当的号召力。第二,自刘备居新野以来在荆州日长,有较好的民望,关羽“善待卒伍”,推而广之,其至少不会暴虐民众,很可能还施行一些善政。这样蜀汉在荆州的统治基础远远优于汉中,更不必提雍、凉了。第三,考《隆中对》,有云“……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为何计划刘备出攻关中而别将(计划应该是诸葛亮佐关羽)攻宛洛呢?以地域使然?当时刘备集团全军尚在新野,后来的兵力分布非人(即使是诸葛亮)所能逆料。那么,小弟解释就是关中难亟破,故欲刘备以正阵徐进。(又兼宛洛重地,王者不宜犯险。)当时又是魏强吴弱,当然攻弱为先。困||||还有论战略准备和战略预测两部分,小弟实在打不动了||||明天编辑发上来||||对不起,仍然很困||||今日有事,姑待明日,恕罪||||继续。伐吴前的战略准备。刘备伐吴在战略上不可能是毫无准备的。认真讨论问题的朋友决不会认为刘备伐吴大败是没有战略准备的原因。但不乏有朋友认为刘备伐吴准备不足。小弟现在试着把刘备伐吴前的准备罗列如下:第一政治上,刘备业已称帝,正式承继汉帝统。对于表示承认汉室的孙吴政权形成地位上的压制。虽然没有记载,估计褫夺孙权官爵,定为罪人的过程也执行过。以君伐臣,躬行天讨,确实是很硬的名头。这一点是孙权后来受魏封的原因之一。另外蜀汉政治体系在伐吴前得到了确定与巩固,嗣子已立,群臣各在其位。夫谋外者必先定内,可见刘备是认真准备过的。第二军事上,刘备究竟纠集多少兵马伐吴,史无明书。所谓七十五万之说小说家言,谬之太远。又有二十万,十万之说,小弟并以为不然。考陆逊传,陆逊督五万兵以拒刘备,五万远非东吴全部家当。外敌入寇,生死存亡之际,焉有玩兵轻敌而致败?可见刘备兵亦不过五万上下,陆逊兵足以当之耳。又有载刘备用兵数千为前部,八千为伏兵。后来刘备“仅以身免”大败,战死者也仅“万数”。算及之前阵亡,刘备兵不过几万而已,然而这几万显然精锐。考诸葛北伐,将兵数万,连年用武,未见以损折为意。然而《后出师表》念念不忘千人精锐,何哉?岂有征战数十年,割据一州,而锐卒一乏而至此者?可见刘备所率尽蜀汉一国之英。然而一败尽歼,奈何,奈何!第三内务上,中隔一年半,必然累积大量军需物资。连营七百里,明见于史,数万人排成一路纵队,几十里而已。然则七百里,尽皆为何?显然是辎重。刘备遁逃,烧铠甲断后,铠甲既可断后,岂在少数?从此也可略见别种物资亦不为少。第四外交上,《三国志》裴注引《魏书》《典略》俱云刘备因曹操丧吊,并通好于魏。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