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P92学科性质: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P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吴传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绪论欧美学者的观点:P3表1-11.人地系统人地系统是指以人类与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含土壤、大气、水、生物、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另一方,组成人与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吴传钧于90年代初提出:人地系统是由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将人地关系上升到持续发展高度,为人地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客。人地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有序性、稳定性、时空性、反馈作用。2.地表人文化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主要是研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活动所能引起的环境效应。它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并以人地关系论作为基础理论,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人类活动的效益分析、人地关系的时间演化、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人对环境的调适与和改造,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人文地理学重视的问题:1.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分析;2.地理环境的破坏,对人口、文化、.、政治的影响;3.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相应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4.大规模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预测及其后果的综合评定。3.人—地系统动力学人地系统作为封闭系统,要持续生存,首先就必须保证它的稳定,也就是使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都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系统的稳定。系统的稳定意味着系统中各组分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同时各组分间是相互协调、适应的。也就是在一定的结构条件下,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与流动处于动态平衡。一个系统得以维持,不仅仅要具有完善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系统在面临变化和失稳时,能重新获得平衡和趋于稳定。人地系统的发展、稳定和应变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承载力、缓冲力、恢复力与生产力、需求力、调控力。前三个要素出于自然系统,后三个要素来自人类.系统。它们决定了人地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986年11月12日,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钱学森提出地球表层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赞同有意识地建立研究地球表层这个巨系统的学科。这与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相呼应。比较一致的看法:上界:对流层顶,下界:沉积岩层底。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1.物质三态共存和相互作用的场所。2.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3.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4.人类生存的环境。二、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P1)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现代地理学2.当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3.地理学的划分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属三级学科(170.4520)。课程设置一度冷落,原因在于照搬苏俄模式,有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本课程受重视,地理学界极力呼吁恢复课程设置。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性——如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人口的分布与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等。2.区域性——特定的空间——匀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3.综合性(1)指人文地理学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2)综合性指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在国外,地理学是从希腊语Geographin一词而来。希腊语Geo为土地,Graphin为记载之意,表示地理学即“记载地表事物”的学问。地表事物既包括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也包括各种人文(.)事物与现象。可将西方人文地理学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两条分界线是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初。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奠定了人文地理学基础。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P7)近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50年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P10)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空间科学的进步,西方的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人“新地理学”时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协调人地关系成为研究的新课题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禹贡》: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先秦时期的一部综合文化典籍——山海经作者及年代尚有争议。山海经一说为经多人手编辑而成,后人假托禹、益。清代才据为秦、汉人所作,袁柯认为成书于汉初,作者并非一人。汉刘歆父子整理成书由32篇定为18篇,并认为是禹、益所作。以山为纲,以海为线记载古代河流、植物、动物和矿产。记载山名5300余,水名250余,动物120余,植物50余。历代地方志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P15)1840年至1949年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思想大量传人中国。西方近代人文地理思想传人中国,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西方学者来华。另一种是通过留学生归国后,翻译出版西方的近代人文地理著作及自己著书立说。1909年张相文、翁文灏、蔡元培、白眉初等人在北京成立中国地学会,张相文为首任会长。翌年,该会创办了《地学杂志》、《地学丛书》,为传播人文地理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自1929年起,国内多所大学相继设立了地理系(科),开设人文地理学课程。1934年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出版了《地理学报》。1940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国地理研究所,它是政府设置的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由黄国璋当第一任所长并创办《地理》杂志,人文地理学亦是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1.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前期销声匿迹和后期复兴发展。(1)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2)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与发展。2.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1)理论体系松散(2)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3)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3.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实用方向发展(2)应用方向发展(3)综合化倾向(4)强化开放意识(5)深化可持续发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学科建设重点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文地理学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规律,寻求人类适应、利用、改造地表系统环境的途径,为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城乡规划、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民族关系等方面有突出表现。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2)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3.为什么说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5)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P6)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P15)6.讨论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