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教育思想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1、教师的历史使命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结社。他认为,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因为教师也是属于被支配的劳动阶级,是工银劳动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杨贤江认为,教师结社运动,其积极意义是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他认为教师结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获得批判的自由与生活的安定。具体地说,在思想上,要取批判的态度,把封建思想、改良主义的思想彻底扫除;在政治上,要争得诸种自由,以解除权威的压迫;在经济上,要保证生活的安定。2、对青年的指导杨贤江一向关怀青年,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对青年们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指导。他不仅在大革命时期,通过刊物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理想,指导青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仍然通过文章和著作给青年以宝贵的启示。他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综观他的指导思想是指导青年冲击帝国主义、国内反动派以及吃人的旧礼教的重重包围,要注重青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使青年成为一个健全的完人。他认为健全的完人应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培养出这样的人。他指导青年应有正确的人生目的。他向青年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的头等大事,他说做人第一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间题总该有个确定的观念。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的,有价值,必得先定个人生观。他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他认为具有这种人生观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向青年指出,现代中国青年就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并为被压迫阶级谋解放,应献身于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青年要有理想,理想高尚者必能向导意志,不趋歧路,必能规正感情,不流偏激,发而为事业又必能改良文物,增进公利。杨贤江对青年的学习有详细具体的指导。他指导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求学目的,他指出,人生的种种活动,无非是为人生的改进,离开了人生的关系去求学问,究竟能学成些什么?学了又有何用?他认为,求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基本条件,青年们不应为狭隘的个人目的去求学,应为谋人类的幸福、谋人类的进步而求学。他强调自学,强调培养青年的自学能力,他反对限于词章和经学的学习。他要青年破除唯有升学才算求学的观念。他列举了许多名家自学成材的事例,以此向青年们指出,有了自学能力的青年,走上了自学成材的道路。他还指出,不仅失学的青年需要自学,在校的学生也要有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会受益终生。杨贤江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他在青年的职业问题、体育卫生问题、恋爱问题等方面,也都有指导,他是青年的杰出导师。他把青年人的正常生活概括成四种特性: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他说,身体发达,耳目聪明,感觉敏捷,是活动性的表征。勇敢有为,反抗强暴,扶持弱小:是奋斗性的表征。天真烂漫,爱好艺术,富有滑稽意味:是多趣性的表征。热情恳挚,真情实感,绝无遮饰委曲,是认真性的表征。杨贤江用以指导青年,反对当时青年中的不良习气,如身体虚弱、感情迟钝、旨趣卑鄙、精神萎靡、苟且偷生,敷衍了事等等。他特别要求青年重视体育锻炼,他说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整,动作敏捷,精神充实;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间机器,能运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泽而且结实。·他还说:盖惟有强健之体格者,始能运用精神以成学间事业。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探索方国祥杨贤江出生在慈溪,家乡人民对他有深厚的感情,从很早起家乡就传颂着他的事迹,1981年8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纪念杨贤江逝世50周年大会以后,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更成了家乡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慈溪市实验小学在教师各自研究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养成教育中的运用”课题组。之后,“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运用杨贤江倡导的自学理论,加强学法指导的研究”相继列入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并被推荐申报省普教课题。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些课题认真开展了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一、把杨贤江教育思想运用于学校的整体改革我校早在1962年就命名为实验小学,开展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改实验。1986年起,在继续深化单科单项实验的同时,开展了整体综合实验,被列为省“七五”教科项目。至1991年,第一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获得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面临世纪交替之际,如何继续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我们认为主要是按照跨世纪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整体索质,着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和初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振兴中华的爱国意识、自强自律的生存意识、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和追求真知的创造意识以及生活、劳动、服务和创造的能力。这是符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更明显地体现了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也与杨贤江教育思想高度一致。杨贤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指导下,不仅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教育本质论问题,同时在教育经济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学生论等方面,也都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创造性见解,对我们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整体素质,不但在理论上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为此,我们明确提出,第二轮整体综合优化实验要以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为鲜明特色,并把此精神贯穿于学校每学期的工作之中。几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开展了学杨师杨活动。多次请宁波市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专家、教科人员来校作《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和学习经济论》、《杨贤江自学理论和学法指导》以及其它教育理论的讲座,指导课题研究。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杨贤江教育文集》、《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杨贤江传记》和《杨贤江一生》等书籍,以及散见于报刊的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论文,使老师们明确了:“造就良好之国民,促进一国之文明”,小学教师肩负着打好最初的坚实基础的责任;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成为“能适应当代及最近将来社会的人,同时又不可不为具有现实能力的人”,全体老师须有理想,有改进,对学生像“家人子弟般相待”,随时随地实施“微妙的感化”、“心灵的暗示”;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全人生指导”。杨贤江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理论的普及,使“教育思想的引导”得到了真正落实。1992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每年审定校级课题的制度。1992年度立项19个,结题10个;1993年度立项21个,结题12个;1994年度立项10个。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共24个。我们对结题的课题论文进行评奖,在大会上交流推广,在评奖时还请专家对论文给予评点,不少课题还升格为宁波市、省级课题。二、把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运用于养成教育“全人生指导”是杨贤江提出的一条重要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是贯穿于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青年修养论著的一个基本思想。它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事负责,而要对他们全面负责,进行全面指导;还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时负责,而要对他们的一生负责。杨贤江主张教育不应当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而应当是“人生教育”,要使学生有圆满的人生活动。他在《学生生活改造论》中指出,一个人要过圆满的生活,“应当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我们认为,这段话概括了全人生指导的核心内容,应认真付诸实践。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及精神”。老师们努力上好“体育与保健”课,“把体育卫生的利益普遍供应全体同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日常个人的及公共的卫生应用知识”;早操、眼保健操每学期从不脱落一次;体育“达标”工作效果好,年年被评为省先进。在中国少年报社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健康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我们把“强健”的“精神”理解为心理健康。杨贤江曾把二十年代的青年问题归纳为11个方面予以指导,单在《学生杂志》上就答问1650条。我们为杨贤江的精神所感动,两年多来坚持心理咨询服务,征集并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近300个,以启迪学生正确把握自己心理发展的趋向。如1993年12月,一位学生拾到一封宣传封建迷信的连环信,信中要她抄40份寄发。父亲说不用理睬,她就没抄没寄,可是小伙伴说她不寄“会死的”,所以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该生平时沉默寡言,而且在最近的一次难度较高的数学综合练习中成绩不理想,心理压抑就更重了。通过前后13次的谈心、分析、疏导,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变得愿意和我们交谈了,有时谈起来还滔滔不绝,后来还把教科室的两个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一年多来一直过着“健全”的生活,各方面进步明显。我们认真指导学生获得“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杨贤江认为,真切的知识,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如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认识的能力,是构成人生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应“有独立思想,能力谋进取”。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并常抓不懈。如我们让学生做贺年卡,做不倒翁,编手抄报,鼓励学生采访全国文艺界名星刘晓庆、毛阿敏等,采访我省教育界专家朱作仁、沈大安、汤仁祥等。五年级学生宓玮写的《采访刘晓庆》还发表在《浙江少年》等报刊上。不少学生开展了养蚕、养鸟、种花活动。三年级学生徐展雄在养蚕时,写下了28则观察日记,详细描写了蚕的蜕皮、吐丝、结茧、变蛾等成长过程,全国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会会报《小学生拼音报》以大幅版面刊出了《徐展雄养蚕观察日记选登》。四年级学生孟艳还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独立为塑料厂设计了取名“绿丝丝”的冷菜盒商标,并获正式注册。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我校一贯坚持德育首位,重视理想教育,大力提倡学杨贤江、学雷锋、学徐洪刚,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让学生过好“团体生活”。小队、中队、大队活动均由队员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值周中队、值日学生轮流检查同学们热爱组织、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的情况。学生们经常捐款援助各方,打扫公共场所,搀扶盲人过街,为陌生人指路,为邻居看小孩、取牛奶、浇花、晒谷,去敬老院送温暖,上街表演书画为群众献艺等。从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锻炼了才干,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在1994年3月的一次调查中,有一栏《你现在学习是为了什么》,除1名学生选择“报答父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