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知识回顾:1.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背景?2.双百方针的内容?影响?3.“二为”指什么?何时提出?4.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2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的竞争。(2)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前途,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过渡时期(1949-1956):教育的方针?教育措施?教育的性质是什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什么?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什么教育成就?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1、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怎样的冲击2、教育革命的表现?3.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影响?阅读教材:“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方针是什么?为发展教育采取哪些措施?2.取得什么样的成就?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探讨:“科教兴国”内容是什么?意义?科教兴国:提出时间:1995年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展示问题点评位置点评小组探究(1)前黑板1组A1探究(2)前黑板3组B1探究(3)后黑板5组A1探究(4)后黑板8组B2点评要求:点评时声音洪亮脱稿,注重自己的“教态”。2、点评讲究方法:先评书写、再评对错、后总结方法规律。3、点评讲究效率:言简意赅,遇不明白时及时让给其他同学非点评同学:注意倾听、思考,关键内容做好笔记,有补充或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大胆提出。4分钟世界扫盲日9月8日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