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概念辨析•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阐释•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审视•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对策探讨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概念辨析(一)教育与基础教育1、教育人类社会教育现象的存在,可以概括为二种:一是教育活动,二是教育事业。而教育活动又是其最基本的教育存在形态。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事业或活动。教育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项活动。作为教育事业,它主要与教育的宏观问题相关连,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口、教育投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等。作为教育活动,它主要与教育的微观问题相关连,如教学、德育、美育、考试、学校管理等。(1)活动意义上的教育(2)事业意义上的教育2、基础教育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前的所有层次:幼儿教育、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二)改革、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1、改革《辞海》这样界定改革:“改革:改去、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现代教育词典(修正版)》(402页)“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技术改革、文字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还有几个近义词:改样、改变、改产、改换(中性词,或好或坏,无价值偏好);改过、改悔、改正、改进、改善、改良(褒义词,指向好的方向变化)。还有维新、变法、革新、改新等。可见,改革是有价值偏好的。人们希望通过改革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2、教育改革所谓教育改革,是指对落后的教育状况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包含如下要点:一是强调教育改革在对象上是对落后的教育状况、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改革。教育改革既指向了物质的方面,又指向了精神的方面,是教育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全面改革;二是强调教育改革是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它需要科学的预测、规划和设计,这表明教育改革这一工程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它不是随意进行的;三是强调教育改革具有价值导向。它必须使教育获得进步和发展,不能是同一水平上的变化,不是改改做法,变变样式,而是使教育在质上有新的飞跃。同时要注意教育改革、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改革的分类:局部的、次要的或技术性的教育改革(改善、改良);全局的、根本性的教育改革(革命)。现实中经常进行的是前者,后者的发生则是很少发生的。整体改革(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全面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城市教育改革)和单项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德育改革、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教育改革(效果与改革者的理想目标一致);失败的教育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改革的成败标准:顺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和公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教育理论专题》,柳海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72-173。也不尽然,有时成功的教育改革仅体现了改革者的目的和需求,而对整个社会和大多数人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3、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是指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层次上和范围内所进行的改革,如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等的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新课程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改革;高中招生改革;就近入学改革等。基础教育改革可以区分为事业层次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如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等,和活动层次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如教学改革、德育改革、学校管理改革、考试改革等;还可以区分为教育实践层面的改革,如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班级管理等,和教育思想层面上的改革,如教育观念更新。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说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打一。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阐释(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事业的教育,宏观层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反映了教育的工具价值。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谈教育改革。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优先发展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快速发展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作为活动的教育,微观层面,这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体价值)1、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身、心;德、智、体、美、劳;)2、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促进青少年的全体发展(不分性别、民族、区域、健康与残疾,因材施教,各有发展)3、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促进青少年的主体发展(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小知识:人性是什么?1、人类学对于人性的认识人类学家在比较人与动物的区别后对人性问题提出了极具价值的一些观点,对我们思考人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德国人类学家格伦通过“非特定化或非专门化”范畴来确定人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先验的结构整体”,并由此为文化的起源确定了基础。人类学家对人的可塑性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这是人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性论前提。2、哲学对于人性的认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对人性的“从实然向应然的超越”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反对把人局限在经验状态,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这种经验性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超越经验的理念存在之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人从客体性向度看,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以一种•实然状态存在着;从主体性向度看,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以一种应然的状态而生成着。所以,人既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验的存在;人既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又是一种价值的存在。•人作为“自然之子”永远不可能脱离其“自然之母”,但由于人的本性,人决不会仅仅按照自然安排的生活方式那样自然本能的生活,人一定要首先超越自然和本能,建立自己特有的生存体系。所以人性的本质或者说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的规定性即“超越与创造性”,亦即“自由的维度”。在西方,柏拉图的“人性三分说”对理性主义德育具有奠基的影响。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情欲、意志和理性三个部分组成。灵魂如同是一个车夫和两匹马的组合体,理性这个车夫赶着情欲和意志两匹飞马。情欲这匹马是野性的和卑劣的,它往往受控于情欲而不听理性的使唤。意志这匹马是高尚的和有教养的,他爱慕荣誉且服从真理。灵魂这驾马车能否正常行进关键在于能否控制情欲这匹飞马。一个人是否能够遵守德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节制情欲。当这三者达到和谐一致时正义就会表现在这个人身上。以后的哲学家思考德育问题多从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方面考虑,如理性主义者多强调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主张培养“理性人”(如霍布斯的自然人性论、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康德的人性至善论等);而情感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多强调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如卢梭的自由人性论、休谟的情感主义人性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等)、人的生存欲望和主观意志(如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克尔凯戈尔的存在哲学等)、个性自由(如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自由哲学、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弗洛姆的规范人本主义理论等)。道德可教的人性依据就是“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了极大的可塑性。过去、现在和未来,评价教育改革的优劣成败,我认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贯彻的好坏。这不是因为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具有合法性、权威性,而是因为它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审视(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1、中央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只占GDP的3.01%)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3.6%,中亚3.2%。欧盟国家丹麦8.28%,瑞典6.97%,芬兰6.31%发展中国家巴西4.4%,墨西哥5.3%资料来源:•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李建忠•教育投入不仅是投资于民,投资于未来,而且也是—个国家的政治意志的体现。进入本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行了教育财政优先,确保教育投入到位,同时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体现教育公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国家•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倒2015年全民教育我们可以实现吗?》。报告指出,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自2000年以来各国教育经费投入出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实行教育财政优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明显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给与教育更多财政优先,包括经费向基础教育倾斜;(2)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一些国家取消了各种收费,减轻家庭教育财政负担,扩大弱势群体教育覆盖面;(3)实行财政责任制,增加经费透明度。不少国家采取措施减少教育部门的浪费,实行教育拨款责任制,提高教育财政流转的透明度。据报告统计,200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3.6%,中亚3.2%。世界各国按收入水平划分,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分别为高收入国家5.5%,中上收入国家5.6%,中下收入国家4.7%,低收入国家3.9%。教育投入的另一个指标是教育支出占全部政府支出的份额,是测量政府对教育承诺的一个更为直接的指标。据报告统计,2005年教育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例,撒哈拉以南非洲为17.5%,阿拉伯国家25.7%,中亚18%,东亚/太平洋国家15%,南亚和西亚国家14.6%,拉美和加勒比国家13.4%,北美和西欧国家12.7%,中欧和东欧国家12.8%。•OEG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认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促进入的和社会的发展,减少社会不平等。据OECD2008年《教育概览》报告统计,2005年OECD28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5%。在OECD国家,教育规模的扩大伴随着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1995年至2005年之间公共和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