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网络经济与全球化7.1新贸易理论7.2网络经济与国际贸易7.3网络经济风险及其防范7.1新贸易理论7.1.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竞争不完全、国际技术外溢等作为假设,发表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新观点。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由于技术因素的引入,两者不再等价。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经济规模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这就解释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增,现在已占世界贸易额60%以上的现象。2.贸易构成和贸易量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即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在轿车、机械、电子等许多产业内等存在着大量贸易,而且有着类似资源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两国贸易总量是由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规模差异共同决定的。其中,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产业间贸易量,国家相对规模的差异决定了生产相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量。3.贸易利益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效率提高。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相对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贸易后全球总体福利水平提高。4.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的假设之上,是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1)利润转移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有效手段。2)外部经济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以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方式,对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特点的(高科技)产业进行扶持。7.1.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规模经济假设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因本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内在经济),大厂商比小厂商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与小厂商相比大厂商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2.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3产业内贸易:各国提供的更低单位成本、更多种类的商品,对每个消费者而言都是有利的。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社会净福利,将抵消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从而使贸易自由化获得普遍支持。7.1.3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1.外部经济理论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1)专业化供应商: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2)劳动市场共享:厂商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于工人。3)知识外溢: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区时,知识的非正式扩散经常非常有效。2.外部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可引起一国在产业水平上的规模收益递增,存在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2)贸易模式被锁定3.外部经济下的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外部经济的贸易,对于一国福利的影响是比较模糊的。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的集中化,有可能让世界经济从中获益。7.2网络经济与国际贸易7.2.1经济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1)定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和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2)对内涵的理解:①一个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②通过要素流动、文化交流推动的,互联网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③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整体性日趋加强。基本特征:动态性、流动性和整体性。2)经济全球化的历史(1)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始于资本主义早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开始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2)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扩散,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使全球化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不仅发达国家热衷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努力加入到全球化过程之中。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1)经济原因:利用区位差异谋求更大的利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2)技术原因:技术上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本降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企业远距离控制和运作的成本,使更多的企业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最佳配置。3)制度原因: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使得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不断扩张,并由此而形成了共同的国际经济规则,从而为全球化扫清了制度障碍。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协议,逐渐减少对商品、劳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投资、知识产权等全球流动的行政干预,放松对贸易的某些限制。2)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的基本表现,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力量。3)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促进了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既是贸易全球化的结果,又是生产全球化的基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4.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1)网络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信息技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就国际贸易而言,电脑和网络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就国际金融而言,虚拟银行、电子货币等电子金融服务的涌现,大大便利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2)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座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家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新交易手段,简化了交易环节,缩短了交易时间和空间距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可以更有效率地进行。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1)发展动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更激烈、范围更广泛,催生了无纸贸易、电子商务等新贸易方式。(2)技术扩散: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快、更广泛地流动,尤其推动了技术扩散和人员流动。(3)国际协调:促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趋同、经济政策趋同,为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7.2.2网络经济下的国际分工1.网络经济下国际分工的演化1)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是通过非资本参与型的自发协议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系统。2)垂直分离化分工:垂直一体化分工逐步向垂直分离化分工转变。(1)垂直一体化: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相邻几个生产环节或企业合为一体的过程。(2)垂直分离化:与垂直一体化相反,将某些生产环节由原来一体化体系中分离出来的过程。2.垂直分离化的原因1)垂直分离化的交易费用:只有当垂直分离化的交易费用低于垂直一体化的交易费用时,垂直分离化分工才能代替垂直一体化分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垂直分离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包括:(1)寻找合作者的成本(2)签约成本2)网络经济下垂直分离化的原因(1)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交易效率的提高。(2)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大规模投资的风险加大。(3)实行跨国分工的网络效应。7.2.3网络经济下的贸易结构1.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结构1)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广义的服务贸易除了包括传统服务贸易以外,还包括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的贸易。2)技术密集产品贸易增长快于劳动密集贸易增长3)技术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4)软技术贸易的地位不断增强2.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方式1)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相互融合(1)集成化: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集成应用它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包括内部设计、制造与管理方面信息的集成,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信息集成和业务集成。(2)协同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协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充分进行国际协作(3)服务化:电子商务服务化的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2)电子商务服务业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服务业,即电子商务服务业。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向电子商务提供服务,包括网上支付机构、第三方物流、软件开发商、CA认证机构等。这种新型贸易服务业的特征是: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交易规则、标准和服务体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形成高效的电子化业务流程,以实现高效率的、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3)全球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渐趋成熟,开始进入务实的整合阶段,即把各种交易服务集合在一起的发展阶段。贸易服务、互联网服务、运输服务、信用调查服务、资金结算服务、传统业务提供商共处一个大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客户。目前,各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凭借其在电子商务服务资源上的优势,欲在新一轮全球电子商务发展中保持主流地位。7.3网络经济风险及其防范7.3.1网络经济风险的表现形式1.宏观风险表现形式1)国际经济秩序风险2)信息侵略风险3)市场垄断风险4)信用失效风险5)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金融风险的外部因素作用日益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6)财税流失风险7)产业风险2.微观风险表现形式(一)1)信息失真风险(1)信息安全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2)不正当的信息竞争:为了自身利益,某些企业采用了不正当的信息竞争手段,表现为几种形式:窃取信息;篡改信息;信息伪造;信息破坏。(3)其他信息风险:其中,信息虚假是最重要的信息风险。信息的滞后和不完备性对网络经济的运行安全也会产生威胁。信息垄断是需要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2.微观风险表现形式(二)2)知识产权受侵风险: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研制新产品和新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但是,在网络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非常困难。3)管理失效风险:据北美地区统计,73%的网络非法行为是公司内部人员所为,他们或者心怀不满,或者刚刚离职。4)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网络硬件安全、网络运行安全、传递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5)主观认识风险:是指对风险估计不足,不知道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表现在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等几个方面。2.微观风险表现形式(三)6)黑客攻击风险(1)黑客攻击的严重性:恶意的人为攻击是网络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人为攻击可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主动攻击都是黑客所为,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而且,黑客活动已出现集团化、组织化的趋势。(2)黑客的攻击方式:主要有非授权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和传播病毒等等。(3)已形成黑客产业链:目前我国“黑客产业”的年产值超过2.38亿元,造成的损失高达76亿元。这个庞大的地下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7.3.2知识产权保护1.知识产权保护的常用方法1)版权保护:版权亦称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造性著作,包括文章、书籍、软件以及音像产品的再版、分销、执行或展示在法律上具有的独享权利。2)商标权保护:商标权是指一个公司对能够识别其产品,或区别自己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产品的文字或符号合法拥有的权利。3)专利权保护:专利权指发明人对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制造、使用及营销一项发明所具有的合法权利。2.网络经济中的知识产权保护1)版权保护(1)网络经济中的服务行为与传统版权的冲突。(2)网络书店与版权。(3)数据库的版权保护。2)商标保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经营,给企业的商标权带来很多新问题,网上的侵权现象越演越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商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