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理解并掌握“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名词概念;弄清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隋初改革的内容;弄清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弄清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对隋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的历史地位。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了解唐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史通》等名词概念;弄清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弄清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弄清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认识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理清五代十国的线索;知道“沙陀三王朝”;弄清幽云十六州问题的来历;弄清十国的分布及其兴亡情况;分析五代时期的“冯道现象”。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状况了理清宋辽夏金的线索;注意宋王朝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弄清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掌握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名词概念;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岳飞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了解蒙古国西征和南进的基本情况;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等名词概念;弄清成吉思汗、忽必烈和耶律楚材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掌握厂卫制度、卫所制度、靖难之役、土木之变、一条鞭法和八股文等名词;弄清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弄清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盟芽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弄清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及其危害;分析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对张居正改革进行评价。第十六章清朝的崛起与衰亡解释八旗制度、三藩之乱、《尼布楚条约》、军机处、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乾嘉学派等名词;掌握清代前期发展经济和维护边疆的措施;弄清“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异同;探讨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清代的闭关政策。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1、名词解释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2、简要回答(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3、论述题(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常见名词1、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集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隋朝建立之初,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文帝遂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若有户、口不实者,正、长皆受流刑。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集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开凿于文帝时期,名为“广通渠”,用于拨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其开凿目的,政治上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转运南方的物资;军事上为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调动军队和筹集物资的需要。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9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4、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隋末,炀帝统治异常残暴并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引起农民起义。各地起义军经过重组、整合,于公元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尚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曾在荥阳大海寺消灭隋在中原的主力军队,毙隋悍将张须陀;又克兴洛仓,以粮济民。由于李密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翟让遂将起义军的领导权让给他。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年。接着,瓦岗军又先后攻取了洛仓,黎阳仓以及金墉城等地,直逼洛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袭杀翟让,引起起义军内部的严重分裂,于次年被王世充等人镇压。重要问题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隔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集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经济的发展。4、大运河的修建过程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一千多年以来为沟通南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隋代的大运河始凿于大业元年(605),是年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引洛水、谷水入黄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路程大大缩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同年,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长三百余里,宽40步。邗沟始凿于吴王夫差时期,隋代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加深,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608),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至黄河,到今天津附近,我国古代漕运主要经由这条水道。在开凿时,因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后人称这条河为“北运河”。大业六年(610),炀帝敕穿江南河,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江南河也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5、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此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之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断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侵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1、名词解释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2、简要回答(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3、论述题(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如何评价武则天。(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常见名词1、晋阳起兵: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初,李渊官至太原留守,据守北方重镇。此时,农民起义遍地而起,汹涌澎湃,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李渊早有了取隋而代之的野心,为太原留守后,他暗中加深了改朝换代的各项准备。是年秋天,李渊认为时机已成熟,打着废昏立明,安定隋室的旗号于太原起兵反隋。李渊率军沿汾水南下,于霍邑全歼隋将宋老生部,又连下临汾、绛郡,成功渡过黄河,西进关中。军队迅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同年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封自己为唐王,都督内外诸州军事,掌握实权。次年三月,江都兵变,五月李渊称帝建国,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定国号为“唐”,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2、玄武门之变:唐朝前期在玄武门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唐朝建立以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后发制人,率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偕同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迫其退位。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最终夺得了帝位。3、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