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详见表1,2)。(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21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大力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合理、科学的营养膳食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合理营养就是合理地掌握膳食中各种食物的数量、质量和搭配比例以及卫生质量要求,并通过烹调加工来改进膳食,使之适应人体的消化功能和感官需要,从而使人体的营养生理需求与人体通过膳食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而合理摄取营养,最为重要的措施是调整一日三餐的膳食结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合理膳食方案、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1、谷类300—500克;2、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3、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4、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5、油脂类25克。“中国营养行动计划”,要求国人日均摄入热能2600千卡、蛋白质72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应达50%以上。与此对照,我国老百姓餐桌上应增加奶类食品、豆类食品及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对农村来讲,还需适当增加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在主要食物中强化某些微量营养素,是一种大范围改善食物营养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在酱油中加铁预防贫血的实验也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我国正计划开展在面粉中强化强化微量营养素的实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营养素补充剂。需要注意的是,应补充膳食中比较缺乏的营养素,而不必补充所有的营养素,补充量要适当,警惕摄取某些营养素过多可能产生毒副作用。营养素补充剂不是药,不要期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宜长期使用。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千差万别,除.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一直以来,谷类食物都作为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但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多种食物应包括以下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以及维生素E和必须脂肪酸。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宜碾磨太精细,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和膳食纤维流失到糠麸中。蔬菜和水果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干眼病的发生及预防某些癌症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多吃。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1/2左右。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豆类是我国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居民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近年来,我国肥胖人口明显增加,慢性病患者也急剧增多,肥肉和荤油就是导致这些疾病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经常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对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大有帮助。同时,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其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早餐要吃体积小、能量高的食物,中餐要求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食物,晚餐尽量少吃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吃清淡食物有利于健康,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节假日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外就餐应注意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对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膳食增补剂等等方面给以科学的指导,生产更多的符合科学、合理营养的食品。公众教育方面,应该和有关的媒体、.团体配合,给群众更多的这方面科学的知识,以指导群众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相信通过全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某个时候,我国居民的膳食和营养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