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和电影的46个第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和电影的46个第一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和电影的46个第一据记载:1905年以前,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才填补了中国电影的空白,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家境较为富有,学过照相技术,后来到北京发展。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今宣武区实验幼儿园,原址已不存在)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从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为丰泰。后来他又开设和经营中西药房和汽水厂等生意,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大观楼戏院,并在其中放映电影。由于外国电影的片源不足,任庆泰从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经营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尝试。1905年秋夏之际,为给京剧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祝寿,由任庆泰主持,将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几个做功强的片段如请缨、舞刀和交锋拍摄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影片是在丰泰照相馆院中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动作,光线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担任摄影的是任庆泰最亲近的摄影师任仲伦。任庆泰的角色则相当于今天的导演。这部影片的拍摄一共花了3天时间,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因此,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短纪录片。以后的几年中,丰泰照相馆在任庆泰的主持下,陆续拍摄了一些其他京剧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振廷的《白水滩》、《金钱豹》等戏曲的片段。这些戏曲片段绝大多数是一些武功戏,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当的京剧演员,这较为符合无声电影的特点。任庆泰的电影摄制工作前后持续了4年,共摄成戏曲短片8部。直至1909年因照相馆遭遇了一场火灾,才停止了拍摄活动,他所拍的这些影片也没能保存下来。如今的中国电影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屈指算来电影界创造了46个中国第一:01/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02/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1913)年03/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04/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1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的《阎瑞生》0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3年,商务印书馆摄制)0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07/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0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8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09/中国第一部系列影片是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18集)10/中国第一次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11/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1931年)12/第一部配音歌唱的有声片是《野草闲花》(1930年)13/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是《歌场春色》(1931年)14/中国第一部部分彩色影片是《啼笑姻缘》(1932年)15/中国第一部在片上发音的电影音乐是《母性之光》(1932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田汉编剧,聂耳作曲)。16/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纪录片是天一公司录音的《四郎探母》(1933年)17/中国左翼电影的第一部作品是《狂流》(1932年)18/第一部正规有声片是1934年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19/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1934年)20/中国解放区的第一个电影机构是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第一部长纪录片是《延安和八路军》21/中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是《共赴国难》(1932年,史东山、蔡楚生编导)22/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是1936年出品的《骆驼献舞》23/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1941年出品的《铁扇公主》24/1946年延安电影团成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陈波儿编导的《边区劳动英雄》25/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留下他打老蒋》(1949年长影出品)26/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1949年,长影出品)27/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28/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29/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30/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31/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中华女儿》(1950年)32/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是《小小英雄》(195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33/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是1954年上影厂出品的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34/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科教片是《淡水养鱼》(1954年)35/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北影厂出品的《祝福》36/新中国第一部合拍片是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公司合拍的故事片《风筝》37/中国第一部剪纸片是《猪八戒吃西瓜》(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38/新中国第一部歌剧影片是1958年八一厂出品的《红霞》39/新中国第一部舞剧影片是1959年天马厂出品的《宝莲灯》40/中国第一部折纸片是《聪明的鸭子》(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41/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42/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是《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天马厂出品)43/中国第一部木偶长片是《孔雀公主》(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44/新中国第一部现代京剧影片是1964年长影厂出品的《红管家》45/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故事片是《女篮五号》(1957年上影厂出品)46/新中国第一部由多民族合作完成的故事片是《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长影厂出品)单万里:外国纪录片中的百年中国年05月26日17:29南方周末伴随电影诞生的中国题材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刚诞生的那几年,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电影公司的摄影师都曾到过中国,《.码头》、《上海街景》、《北京前门》、《天津街景》等外国人摄制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正是诞生于那个时候。1908年,在上海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意大利人劳罗摄制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和《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等纪录片。1909年,法国百代电影公司的摄影师来北京拍摄风光片,同时拍摄了杨小楼、何佩亭等京剧名角的演出片断。同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西太后》、《不幸儿》等一批纪录片。1925年,苏联导演史涅伊吉诺夫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摄了《东方之光》并在西欧诸国放映。两年之后,另一位苏联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完成了《上海纪事》,于1928年在苏联上映。1927年之后,两位瑞典人斯文·赫定和安特森先后到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对塞外的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和服饰等都有所反映。战争岁月的记录者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16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12·9”学生运动的场面。1936年,斯诺在延安记录了.、周恩来的形象,红军的操练、检阅和野战演习,还有球赛等部队文娱生活。之后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海姆也辗转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拍摄了《中国要给予反击》。1938年,又一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罗曼·卡尔曼来到中国,拍摄了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国在战斗中》和《在中国》。同年,荷兰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历尽艰险来到中国,完成的《四万万人民》曾在不少国家上映,对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相反,抗战期间在华拍摄的日本纪录片不仅被用作鼓动侵略的战争宣传手段,更成为日本推行军国主义的外交策略。1937年8月21日,“大日本电影协会”在中国成立“满洲映画协会”。抗战8年,该协会在中国拍摄了600余部影片,半数为系列新闻纪录片,如《新闻周报》,如《大东亚战争特报》。1938到1943年,日军对重庆进行了200多次空袭,出动战机9000余架次,投掷炸弹两万多枚,炸死炸伤市民数万人……关于这段被称为“重庆大轰炸”的史实有许多影像资料留下来,摄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队随军摄影师、德国驻华大使馆记者以及原..新闻制片厂的摄影师。2021年6月4日,一部根据这些资料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在重庆播出。封闭与开放1949年9月底,25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来到中国,8个月的时间里摄制完成了两部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上映后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均获得“斯大林奖”一等奖。这两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国人最早在华拍摄的彩色纪录片。1955年,法国纪录片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国“新浪潮之母”盛誉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作为艺术顾问一同前来。1958年,已经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早春》。1971年,伊文思开始拍摄由12部影片组成的大型系列纪录片集《愚公移山》,耗时5年才完成。1976年3月初,影片在巴黎四家艺术影院同时上映,仅在法国的映期就长达6个月,后来又在西德、比利时、巴西等国播映。80年代中后期,他们花费同样多时间在中国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风的故事》更成为纪录电影史上的杰作。1938至1988年,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这部影片和安东尼奥尼一起在中国遭到一致批判。安东尼奥尼的遭遇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正如一位加拿大纪录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这些影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冷淡,从来没有成功地与他们进行过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观光客拍摄的旅行日记般的有关中国的印象而已。二战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冷战局面主导着国际关系;超级大国之间划定了不容“敌国”记者和游客涉足的势力范围。1972年,美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举动成了打破冷战僵局的信号。基辛格精心策划的北京之行吸引了成群的西方记者扛着摄影机飞往中国,争相记录尼克松和.相互表达友谊的盛大仪式。友好的节日气氛为去往中国的旅行打开了通道,这些旅行的宗旨通常是为了拍纪录片。一位美国纪录片学者认为,《从.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坦恩在中国》(1980,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可以说是这类影片中最意味深长和最温暖人心的一部。影片记录了美国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艾萨克·斯特恩通过旅行演出为中美音乐界的合作而付出的努力,若是在几年以前,双方都会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拍摄纪录片。1979年8月,一支由日本人和中国人联合组成的摄影队踏上了沉寂千年的丝绸古道。1981年5月完成的《丝绸之路》播出后在国际上掀起一股“丝路热”。此次合作拍摄的成功又诞生了后来的《话说长江》、《黄河》等系列纪录片。这类影片尽管总体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但因受到题材等因素的局限,无法展开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使得它们更多地停留在考古探幽和对古文化遗址的重新解读上。这期间,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为题材、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纪录片应该是英国导演菲尔·阿格兰花费三年时间在云南拍摄的《云之南》和BBC出资制作的《龙之心》。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这块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吸引着更多国家的纪录片人的目光。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