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炒炭用于临床止血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炒炭主要包括炒炭和煅炭两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到了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介绍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疗效显著,对炭药应用于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医药学家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规律,提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形成最初的炭药止血理论。随着现代医药学水平不断进步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学家对中药炒炭的止血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即不是所有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都被加强,有些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会不升反降。本文对炭药止血的现代研究作一概述。1炒炭止血作用的历史回顾中医炭药在临床用于止血可分为以下几种:1)收敛止血(用于出血量多且不止者。必须结合病理表现用药,避免因见血止血而导致产生瘀血。通常采用侧柏炭、棕桐炭、茜根炭、藕节炭、血余炭等)。2)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出血。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自能归经。常用水牛角、赤芍药、玄参等配伍牡丹皮炭、生地黄炭)。3)祛瘀止血(用于体内瘀血积蓄导致行血不畅、血出不止者。常用三七、蒲黄、血竭等配伍不同类型的炭药,从而达到理气活血、祛寒行瘀、破血逐瘀、行血止血等多种治疗目的)。4)补血止血(常配伍熟地黄炭、白芍药炭、当归炭等)。在历史上,中医对中药炒炭提出过“炒炭存性”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一是去其燥性和烈性,使药性缓和;二是防止焦化及有效成分丧失,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三是破坏部分非止血成分,避免对止血作用的不利影响。“炒炭”是药物在炒制后使其止血作用得以增强,“存性”是药物在炒炭后的治疗作用得以保留,“炒炭存性”可以说是较早地对炭药提出的质量要求。可见,古人对炭药的作用已有相当的认识,没有将炭药仅局限于止血作用,而是在增强其止血作用的基础上拓展了炭药的用途。2炒炭止血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2.1增强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药理学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在炒炭后止血作用的确得到了增强。瞿燕等报道,艾叶经过炒炭后的醋制品与生品比较,艾叶仅在低剂量时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对小鼠出血时间则元明显影响,而醋制艾叶炭不仅不同剂量都能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小鼠出血时间。传统中医认为艾叶“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该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临床应用原则相符。宋劲诗对白茅根炒炭进行研究后发现,白茅根炭品和生品虽均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但炭品与生品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两者水煎液浓度低于1g/mL时都能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浓度高于1g/mL时生品水煎液出现抑制趋势而炭品水煎液对血小板凝聚有明显提高。说明白茅根炭品具有更强的止血、凝血作用。朱诗塔等报道,在掌叶大黄的4种炮制品中,大黄炭的止血作用最显著。他们认为,大黄经炒炭,结合蒽醌大量减少,而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从而增强了止血作用。赵钦祥等对生侧柏叶炮制品研究后发现,生侧柏叶的炒炭品和煅炭品不仅具有体外强烈的促凝血作用,且口服后体内也表现出明显的止血作用。由此说明生侧柏叶炒炭止血的传统理论是有科学根据的。董翠弘等经研究后发现,荆芥不同程度的炒炭品与生品相比显示出良好的止血作用,特别是炒至内部呈焦褐色和黑褐色的荆芥炭(2号,3号)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且荆芥炭2、3号比内部呈黄褐色的荆芥炭1号明显缩短出血、凝血时间;经鞣质含量测定,3个炭品中鞣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炭品2、3号鞣质含量明显高于炭品1号,炭品2、3号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荆芥炒炭的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关,且性状应为内部呈焦褐色或黑褐色。张振凌等对茜草炭研究后发现,茜草炭中大叶茜草素等成分含量降低,有效成分产生和增加,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的1,3二羟基蒽醌具有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据此认为,1,3二羟基蒽醌是茜草炭的主要凝血成分之一,其含量可作为茜草炭的质量控制指标。上述药物炒炭后止血作用加强,其原因包括:1)中药炒炭时在高温下产生的可溶性钙离子增多,从而促进了血液凝固,缩短了血液凝固时间;2)生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吸附、收敛作用的炭素,加速了血液凝固;3)某些药物经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它能促进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使凝血时间缩短。2.2减弱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人在炭药使用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几百种炭药,随着不断实践检验,不少品种已被淘汰。目前,全国各地所用炭药的制备过程和使用方法仍较多沿用历史习惯,但实验研究发现有些药物经炒炭后止血作用反而降低。鞠成国等报道,狗脊经砂烫炮制后,与对照品地榆炭比较,砂烫狗脊提取液能显著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表明砂烫狗脊的止血作用较弱,但有较强的活血作用。朱悦等以云南白药作为阳性对照品,比较芡叶生品、芡叶炭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发现芡叶生品和炭品都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芡叶炭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并未增强。彭智聪等报道,花蕊石具有止血作用,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并能显著增加外周血小板数目,但是炮制后花蕊石并无显著止血作用。齐玉歌通过药理实验发现,蒲黄经炒制后并没有生蒲黄具有的止血作用,反而表现出一定的活血功效。由于生蒲黄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增加体内凝血酶而实现,其有效成分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蒲黄经炒制后黄酮类成分被破坏,因此炒蒲黄不能起到止血作用。此外,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生药炮制后因它们具有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被破坏,虽然在制成炭品后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具有收敛、止血作用,但这种吸附产生的止血作用远不及生品稳定和持久。可见,具有止血作用的生药经炮制后止血效果有可能会下降。3中药炒炭时影响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周现军报道,炒炭时随着锅底温度上升,大黄所含蒽醌中的番泻苷A含量下降程度最高。大黄生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作用,炒炭后收涩能力增强,能止血止泻,而番泻苷A为大黄中的主要泻下成分,因此,番泻苷A含量降低与大黄炒炭后产生的止血止泻作用有关。茜草生品具有凉血活血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茜草蒽醌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凝血素含量。张振凌等发现,炒炭时随着温度上升,茜草的总蒽醌含量随之下降,而蒽醌含量下降导致其降低血清凝血素作用减弱,凝血作用随之增强。这与茜草炒炭用于增强止血效果的传统用途相一致。杨梓懿等报道,虎杖经炒炭后,其水浸出物和醇浸出物中的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而鞣质含量却有增加,含量提高了59.26%。陈美燕报道,槐米经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不止1倍。刘卫萍对槐米炭品水溶液测定后发现,鞣质含量大幅提高。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成分,根据传统用药经验,槐米、虎杖等药物经炒炭能产生涩性,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由此说明,这些药物经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与鞣质含量增加有关。4结语炭药止血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先辈们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应用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古人对炭药作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现代方法对多种炭药在化学及药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药物炒炭后表现出不同的止血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日益深入,对炭药止血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为了能更正确地运用炮制技术,更有效地控制炒炭后的饮片质量,更合理地利用药材资源,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必须进一步加强现代临床实践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并总结炭药止血作用机理、化学成分变化,对炭药止血理论不断加以充实、完善,才能开辟传统中医药使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