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学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学习目标】1.北宋中期.矛盾表现及产生原因;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原因。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和宋神宗起用他的原因。识记变法的具体措施和作用。3.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4.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影响。【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措施,评价其历史作用。【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启示及失败原因,并与其他变法进行比较。一、变法背景(一)北宋中期.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_____________矛盾尖锐。(1)原因:①统治者的放任态度,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②政府赋役、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使人民负担沉重。③战事和自然灾害频繁(2)结果: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__。2.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_____________矛盾激化。(1)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3.军队战斗力低下和冗官、冗兵、冗费,造成________________局面。(1)出现原因:宋初统治者为解决藩镇割据和削弱相权,过度加强.集权和君主专制导致。(2)措施:①集中军权:设不同机构管辖军队,分离调兵权与领兵权,实行“更戍法”,形成兵将分离局面。②集中行政权与财政权:行政上宰相与参知政事相互牵制,三司管财政并直接对皇帝负责。(3)结果:达到了加强.集权和封建统治的目的,却带来严重弊端。弊端表现:①________军队战斗力,在与辽和西夏战争中胜多败少,形成___________局面:②冗官、冗兵、冗费的增加,使财政入不敷出,形成局面;冗官:机构臃肿,官员人数激增,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原因:机构重叠,官职混乱,科举取士过多,恩荫制授官过多。)冗兵:军队数量激增,(原因: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为稳定.秩序实行荒年募兵政策)冗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原因:冗官和冗兵,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岁币”。)(二)庆历新政的_________,.矛盾更尖锐;改革呼声高涨,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1.庆历新政(1043年)(1)原因: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矛盾激化,面临统治危机。(2)目的:革除弊政,富国强兵,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3)人物:范仲淹、富弼、宋仁宗(4)措施中心:整顿_________,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5)具体措施:①改革文官升迁制度;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_________;④慎选地方官;⑤裁并州县,重视农桑,减轻徭役。(6)结果:失败,(7)失败原因:①改革触犯____________________利益,遭到他们反对;(主要原因)②范仲淹、富弼等被污蔑为朋党,宋仁宗不再信任;③改革过于激进,缺乏充分准备。(8)影响: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三)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得到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宋神宗欣赏,任用其主持变法。二、变法概况(一)时间:1069--1085年;主要人物:宋神宗、王安石。(二)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_________________,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三)变法核心内容: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富国强兵)。(四)内容及作用:1.富国之法---目的: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1)_____________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局限性:一些地方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_________________(成效最大)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财富。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农业灌溉,有利于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3)_____________(募役法)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作用:减轻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4)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作用: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减轻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5)__________________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部分农民得到实惠。富国之法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改善北宋____________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盈。②减轻了百姓负担,限制了豪强(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对百姓的剥削,缓和了阶级矛盾。③促进农业生产,农民获得一定实惠。局限:2.强兵之法---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提高军队战斗力(1)_____________目的及作用:加强封建统治秩序,强化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2)_____________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战马的质量和数量,作用:节省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3)_____________目的及作用:改变军队兵将分离,提高军队战斗力。(4)_____________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作用:武器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5)精简军队目的及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政府开支。强兵之法作用: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目的: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制造舆论。(1)______科举制度;(2)_______________(3)唯才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三、结果及败因1.结果:新法被废止,最终失败.2.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3)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变法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四、变法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影响:(1)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的进步。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和.发展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改革是否成功不以改革者结局为判断标准,而是看其积极作用能否得到维持。(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知识难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①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2)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商:成功;王:失败。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知识重点一、变法背景1.北宋中期.矛盾激化(必要性):(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民族矛盾激化。(3)积贫积弱局面:军队战斗力低下和冗官、冗兵、冗费。2.庆历新政失败,.矛盾更尖锐;改革呼声高涨,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3.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二、变法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三、变法内容1.强国之法(理财—中心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极贫局面)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目的:改变极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目的:选拔、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三、结果及败因1.结果:新法被废止,最终失败.2.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3)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变法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四、变法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改良性质的改革。2.影响:(1)进步性: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的进步。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和.发展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改革是否成功不以改革者结局为判断标准,而是看其积极作用能否得到维持。(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第4单元训练题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9.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农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