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马说》习题一、原文回答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说明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7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8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9夸张手法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0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其真不知马也;11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2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3最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二、简答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课文中心内容:本文托物寓意,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4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5“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6第—段内容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此句谈了千里马的命运,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9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10.“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11第三段内容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怎样神情和心理?洋洋自得的心理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13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用?排比、引用、设问。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14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1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三、开放题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2.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4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5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去“识才和选才”。结合.实际谈一谈。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6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怎么办?示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7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做贡献。8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简要说明理由?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9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10、在当今.,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11、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1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1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5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16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_贤才无辜逢昏君。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下联:人间难得九方皋。《送东阳马生序》习题一、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5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6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8从哪两方面写求学之难?(1)得书难:(2)拜师难9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⑴路途远;⑵师道严10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1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14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第二自然段1、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穷冬烈风|2、写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3、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4、表现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略无慕艳意”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7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0、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11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三、综合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谥文宪。。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3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4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5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意图)?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