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②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2.能力目标①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②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知识目标①知道家庭的含义。②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1四: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五: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U盘、激光笔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家有关的视频、小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通过互联网、报纸、书籍了解一些家规。九、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我想有个家》。歌曲听完了,这首歌表达了人们对什么的渴望?学生自由回答家教师引导:为什么人们渴望有一个家?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家是怎样的地方?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家的意味》。(二)新课讲授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家的认识与理解。2学生自主思考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家的认识,究竟家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家有儿女》,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家有儿女》中的这组家庭。教师引导:家庭成员都有谁?学生自由回答刘梅、刘星、夏东海、夏雨、夏雪教师引导:刘梅和夏东海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夫妻教师引导:在政治术语中夫妻关系就是婚姻关系。刘梅和刘星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母子教师引导:他们存在血缘关系。除了这两个还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学生回答:收养教师引导:所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教师引导:下面我们进入猜猜是谁?环节,抢答开始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思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看两个关于家的故事思考:①为什么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②为什么他说:我又有家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教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对家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家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通过“春运”来了解中国人的家。图片+视频教师引导: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赶在春节前回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4教师引导: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有家规约束着大家,我们看一些广为流传的家规。为什么家规中重视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教师引导: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了孝很重要,那该怎样孝敬父母呢?请同学习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孝心计划。5分钟后请同学发言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要做到尊敬、倾听、感恩教师引导:说到这大家课前的疑惑解决了吗?学生回答:解决了。(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现在大家就自己来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心得。学生自由分享。(四)情感升华5教师:百善孝为先,希望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孝敬之心。(五)课后拓展教师:课后,把你们的孝心计划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中!《家的意味》学情分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有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深度、亲密程度的主要调节器。”初中学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现实却恰恰相反,-些父母在爱的旗帜下,不约而同地推行“专制”。于是,两代人在爱与被爱之间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父母与初中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成为普遍的.问题。初中学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初中学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而苦恼。初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既亲密又复杂,探讨其发展规律和解决路径对双方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初中学生逐步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培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初中学生逐渐进人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初中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中出现矛盾和冲突,表现为对父母自我封闭,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沟通交流时间短,交流的内容多为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询问和关注,等等。有时,初中学生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他们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6任意识。对于“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家的意味》效果分析本节课基本上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首先,本节通过听取歌曲进行导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第二,通过谈谈对家的认识、猜一猜、看故事、看视频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家有一定的理解,从而认识到家的重要性。第三,本节课“孝心计划”的形式让学生去上台展示,有利于学生掌握孝亲敬长的技巧方法;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从情感上,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家,正确对待父母。第五,课后作业是把孝心计划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常识,能够帮助他们真正的做到孝亲敬长,尊敬父母。7本节课素材形式多样,活动比较多,整体上比较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运用你的经验”采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家”的内涵。对于“家”这么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教材从四个角度: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打开学生的思维,由对家的认识导入新课的教学,引出“家”是生命的居所。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家庭的内涵。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确立有多种情形。在教材第一段正文给出“家庭”的内涵后,“相关链接”多角度解析了“家庭”的外延。结合内涵和外延,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其二,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其三,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8家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家中的亲情,亲情是让生命鲜活的养料,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依靠的港湾。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人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家的意味》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家认识正确的有()①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其他意义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④家对于我们有着丰富的意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9①孝亲敬长就要时刻守在父母长辈身边②孝亲敬长就要一切听从父母长辈的③孝亲敬长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④孝亲敬长要懂得尊敬和倾听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价值判断吴大妈的五个子女认为养不养母亲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外人无权插手,即使妇联也管不着。判断:()理由:二、材料分析1、吴大妈的五个子女在接受了教育后表示愿意孝敬母亲。但是子女们只是每个月定期给母亲寄生活费,从来不过问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更别说探望母亲,帮老人家做些家务。10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做法的呢?2、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老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的意味》课后反思一、我的成功:1、本框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识家,我采取了歌曲、视频、小故事、学生自我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给予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有体验、又同感,因而有话说,主体身份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热情高涨,探究积极,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养成孝敬的品德,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践行.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我的不足:111、口头给学生“温馨提示”不好,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引导着学生直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回答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产生新的教学资源,也不会出现教学机智的现象。2、本节课没有把知识点进行板书,ppt展示的方式不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3、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熟练。三、我的困惑:1、道德与法治是中考必考科目,需要学生牢固掌握通过探究的出来的知识、结论、总结,为了保证学生能对知识牢固掌握程度,老师往往省去探究的环节,直接去记知识点,这两点之间是不是相矛盾呢?2、针对性与开放性问题不能有机结合,在使用开放性的时候往往收不住,该怎样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呢?四、我的改进:1、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2、语调变化要有起伏,带有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家的意味》课标分析12《家的意味》这一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为: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从道德上说,孝敬父母是自古留下来的传统。我们将这种传统定义为一种美德,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我国传统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在未能独立之前多有养育之恩,因此子女应当将此大恩铭记于心,并竭尽所能予以报答。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也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要理性与父母沟通。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可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其次,学会倾听。与父母交谈,要先倾听、再倾诉。尤其是在接受批评时,有错就承认,有理就申诉。在倾听中我们能体会出父母的心情、期望和用意。父母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并做到“常回家看看”。第三,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如认真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父母生病,主动看望、安慰;父母遇到困难,帮助父母,为13父母解忧;了解父母的喜好,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