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理论学说的经世致用问题。20世纪50年代萨特指出:“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当时正处于冷战初期,这样的声音尚不足以震撼世界,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的时候,世界形势正处于.主义低潮期,却反而在西方文化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现象。主要表现是:1995年9月,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首届马克思大会。1996年4月,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伦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6000多人出席会议,前后共举行报告会、讨论会达260多场。1998年5月,在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1500多人参加会议。以至法国《人道报》刊文称道: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上世纪末,美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在校内推选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投票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本世纪初,美国广播公司进行了“谁是现今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引发了《资本论》的热销,马克思故居也更加车水马龙,马克思主义思想再一次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关注。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被视为僵化的结论堆积,而是具有推进结论发展的内生机制,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完成理论观点自身的新陈代谢,具有了与时俱进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论自然是不会过时的,而且任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这样的马克思主义都会给出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解释和指引。在金融危机的多米诺效应背后、在福岛核泄漏的艰难治理当中、在利比亚战争阴霾的笼罩之下,都可以看见资本贪婪的眼光和利益瓜分的算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然预见到了他们的本性。反观今日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年光景几乎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奋斗历程的跨越式发展,港澳回归、奥运圆梦、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每一步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稳步推进,而当前存在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内分析其症结,治理其痼疾,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而是提供理论思维的方法和原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能离开历史的具体的客观形势,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论,莫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革命先行导师孙中山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此话可谓言约旨远。西源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21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众多英国报纸纷纷刊登马克思关于商业和经济的研究文章,称赞他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精妙分析,在英国广播二台的早间专题节目中,主持人向听众讲解了马克思针对“贪婪的银行家”所撰写的文章:“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在美国,马克思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学者们指出,现在的危机正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如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过去数十年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金融泡沫,其中最危险的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所以,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迸裂时,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惨烈。“资本主义像一个魔法师,无力控制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言犹在耳,天道昭昭。与此同时,为了克服或缓解自身内部的根本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增长,合作经济、福利政策、累进税制、劳资共决、宏观调控等等,上述这些.主义因素,有的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自发产生的,有的是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出现的,还有的是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斗争争得的,此外,还有学习和借鉴.主义国家的。当然,.主义因素与.主义性质尚不能等同。罗素说过,马克思是“最后一个构筑大体系的学者”。确实如此,马克思的思想,包罗万象,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和精湛。二十世纪以来,人文.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一是高度分化,建立起各个分门别类的专业体系,二是一种“分析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倾向,因而没有再出现过像马克思、黑格尔、康德、斯宾诺莎那样“构筑大体系的学者”了。不过,马克思虽然著作极丰,但其中属于马克思本人的创造,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时说的那样,只有两条:一是“历史唯物论”,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从学术角度看,这两个思想创造的真理性,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陈云同志说过,他赞成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高度概括。这两条中,“历史唯物论”的真理性似乎更能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认识与研究历史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对于像历史这样复杂的对象、真理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多侧面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也未必能穷尽对历史这种复杂的客观事物的研究。至于《马恩全集》的宏篇巨制中论述的内容,许多是马克思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思想,比如:“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已经有的,源于英国;“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之前就有的,源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欧洲和中国古代哲学家,都不乏其人;“辩证法”,源于德国,主要是黑格尔;……这些,都不能简单地加到马克思主义头上,如果硬要算,只能说是马克思学习前人知识的“作业”。我认为,马克思也是人,而不是上帝,他的思想,并不能穷尽宇宙的真理,而且他的话,同样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国著名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主要是指“剩余价值理论”。孙中山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倘若把资本主义经济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如果马克思主义是“病理学”,那自然还会有“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等等,所以,就像医学院的学生不能只学一门“病理学”一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即使完全正确,也不是唯一的理论。“.”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毛.语录”十分流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有了这个道理,于是就革命、就造反、就干.主义”。如今我们都知道,“.”错了,那时喊得震天响的“造反有理”自然也错了。不过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人废言,这一条“毛.语录”还是有点道理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确实是“千头万绪”,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庞大体系、其价值目标取向,却是指向革命的。因此,我们也历来将马克思主义称为“革命理论”。我们的党已经从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一个执政的党,党的工作,实际上也不是过去革命时代那些事了,而是在执掌政权,要发展经济,搞改革开放,“执政为民”。虽然我们的党和政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延续了革命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但是自党.提出“.”重要思想之后,已经开始实行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我们的党要由革命理论向执政理论转变。中国有句古语:“逆取之,顺守之”,也就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意思吧,这也就是说,革命的理论和执政的理论,是有所区别的。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在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也要“与时俱进”。身处巨大变革的时代,正是人文.学科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的学者,应当珍惜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对我们这些“读书人”的要求,自然是知识。这当然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各方面的知识,但主要是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掌握的许多过去我们不熟悉的新的知识。而我们获得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的方法,因为同事事都要“直接经验”相比,这是捷径,起码对我们这些“读书人”来说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同志的哲学思想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在《实践论》中也说过这样的话:“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今天的中国,.和邓小平为我们提供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空前优越的国际环境,不仅对国家发展经济是这样,对我们向世界学习来说尤其是这样。这些虽然是“古人外人直接经验”,但符合“科学抽象”因而是“可靠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好好读书,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尽管真正把这些知识用好是另外一回事,“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不好的,但“知之”毕竟比“不知”要好。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究竟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学风态度问题。学风问题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治学者的治学精神,不仅关系学术的发展,而且关乎人才的成长。我们应当提倡和弘扬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潜心钻研、甘于寂寞,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传世佳作。近些年中国似乎再没有文化的闯将和令人垂仰的宗师,原因之一即在于文风学风的媚俗与浮躁,一旦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对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其学术研究就注定要遭到时代与.的冷遇,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治学的严谨性。无论是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还是进行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首先必须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一切离开这个问题泛泛而谈的“坚持和发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文本学理解的视野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追问和探索,比如:这些文本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说了些什么?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历史条件下说的?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说的?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在现代解释学的视野中比比皆是,几乎无所不在,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必须要在世界史的、思想史的长河视野中推敲斟酌,切不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此外,要想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还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同质性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人为制造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后世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误解甚至断章取义地肢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发展阶段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这里要强调的除了“与时俱进”,还要强调“一脉相承”的“脉”是马克思主义之“脉”,否则必然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伪马克思主义”粉墨登场的混乱局面,这不仅玷污马克思主义的声誉,而且用百变化妆后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更会贻害无穷,只是通过花哨的辞藻徒增理论学说的脂粉气息而已。在网络上看见一篇文章《死去的马克思与活着的马克思——直击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大误区》,文章指出:“当下中国的教育界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政治理论课几乎贯穿了自中学到大学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全程。……当我们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并铮铮有声地以马克思的名义说话或宣讲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时候,……台上者唾沬飞扬、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台词独白’,台下者则机不可失地另行私活——睡觉者有之,背外语单词者有之,看粗俗的‘文学快餐’者有之,应对各种形式的证书考试者有之,发短信交流笑料和打情骂俏者也有之”。这是为什么?这里既有学习者的学风问题,也有治学者的学风问题,从治学者而言,自己尚未弄清马克思主义就粉墨登场,夸夸其谈,常常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声望。究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