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编写人:九年级化学组全体教师课程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适用年级:九年级设计时间:2012.2.6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学习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学习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二.课程目标要求1.扎实系统掌握初中化学下册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简单化学问题的技能。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3.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4.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情感。三.课程实施的对策措施1.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突破口,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权于学生。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3.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把化学用语的教学扎实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中。4.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方法。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本学期课程内容共包含三个单元(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约需20教学课时。其中,第九单元约需8课时,第十单元约需5课时,第十一单元约需5课时,机动2课时。五.课程内容及课标分析和课程实施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课时:2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重点、难点)认识溶解过程;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了解水是常见的容溶剂乳浊液及乳化现象知道乳浊液的概念及乳化现象溶液的用途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难点)认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2课程实施: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简单应用(重点、难点)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信息,认识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结晶及其方法会用结晶方法分离和提纯混合物气体溶解度及影响因素认识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程实施: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活动探究一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3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重点)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重点、难点)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溶液的稀释、配制的计算(难点)会进行溶液的稀释和配制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掌握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步骤课程实施: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计算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酸碱指示剂认识石蕊、酚酞两种酸碱指示剂,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及酸的化学性质(重点、难点)知道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浓硫酸的特性,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认识酸的腐蚀性和使用注意事项常见的碱及碱的化学性质(重点、难点)知道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和使用注意事项酸或碱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离子的角度了解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课程实施:第一课时:1、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42、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第二课时:1、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2、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第三课时1、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课时:2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中和反应的实质(重点、难点)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PH与溶液酸碱的关系(难点)掌握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及其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课程实施: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新课的导入上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广告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5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课时:4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几种常见的盐的性质和应用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几种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的判断(难点)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碳酸根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掌握碳酸根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粗盐的提纯(重点、难点)学习蒸发操作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掌握粗盐提纯的方法及步骤,课程实施: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象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石灰石等,特别是食盐,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课堂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盐,再通过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从盐的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由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对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的教学,主要是把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从而由物质的性质去发散分析物质的用途,再由实践确认,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习惯与能力。课题2化学肥料(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要点课标要求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化肥的简易鉴别(难点)了解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会进行铵盐的鉴别与检验课程实施:化肥是农村学生常见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盐类物质。教学中可以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动机。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活动与探究”;氮肥的简易鉴别资料的学习以及“调查与研究”家乡近几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包括品种和用量),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情况等,并对这6些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当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提出看法和建议的活动。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及价值。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也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探究活动。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采取平时学习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及实验技能测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共分四个等次: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1.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完成学案情况及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评价。2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