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德国生物学家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动机是由需要和环境支配。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注意:客观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心理学上吧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欲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二: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需要在某种水平以上,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有的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而另一些动机比较微弱而不稳定,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动性。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又是支配的,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着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二是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即实现目标,达到满足的程度。三十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一般情况下,由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由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动两部分组成。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动机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强度越强,直到达到目标或遭到挫折停止。而目标行为则不一样,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低的趋势。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一是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二是导向、选择机能,动机指导人们做出响应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动机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使行为加强、重复;反之减弱、消失。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由卢因的人类行为公式可知,由于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同一个人、相同的动机,不同环境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在个人因素中,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机有时表现不一致,有时一致,关系复杂。内在动机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各种成分混杂。因此,人的行为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动机和行为的负责关系表现为:1、统同一动机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激励机制在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激励的三种模式(见课本)欠缺的是激励标准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功能。刺激变量是指个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引起个体动机的自然和社会的环节刺激以及作为奖惩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手段。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个人反应的心理特征、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的认识程度等。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要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去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第三,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管理者要使组织工作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注意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第四节、知觉与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活动。总之,对人的知觉既受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影响,也受知觉者主观因素的影响。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等进行感知。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角色知觉形成角色意识,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2、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对象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这种整合遵循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和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2、晕轮效应:知觉对象的某一突出特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的整体看法3、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4、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我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5、与我相似的效应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像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智能低、任务难等内外因中稳定的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对成功者而言,不能将成功完全归因于他们智力水平高能力强,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如他们工作努力,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工作任务容易完成,个人情绪状态良好等;对于失败者来说,要防止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他们太笨,能力太差,水平太低,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如最近精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没有和各方面协调配合好,领导指导不力等第五节:态度和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务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有指向性和相对稳定的连续性态度的心理结构有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2、态度的情感成分:即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情感色彩和情绪特征。3、态度的意向成分:即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态度的三者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三种成分之间也可能不一致。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高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一般所说的员工的态度,更多的是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是组织行为学中较新的概念,他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持续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高组织承诺意味着一个人对所在组织的认同。组织公民行为:说明组织规范已经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自觉行为。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都成负相关关系。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1、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态度不端正容易产生偏见。(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积极的态度会有积极的行为,带来好的结果。(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2、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3、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高研究水平的深度、广度。4、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1)排除障碍,改变员工态度。(2)整理资料,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六节:人格和行为人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公开的自我,即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二是指真实的内在的内隐的自我,者往往使人们处于某种原因而不愿展示的自我。遗传等先天生理素质建构了人格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人格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和层次性2、独特性和一般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四种气质的类型: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类型与特征:多血质的一般特征是: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语言动作敏捷、心理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较强。黏液质的一般特征: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言动作缓慢,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自制力强,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明显胆汁质的一般特征: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于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外倾性明显。抑郁质的一般特征: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疲劳后也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性格又复杂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