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语:莲池区作为古城保定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和示范区,近邻“雄安”,区位敏感。莲池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直接关乎保定市在全省、全国的整体排名位次。对此,上级关注、媒体聚焦、民众期盼,我们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深度推进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和谐治霾,积极而稳步地强化综合治理攻坚,打了很多场硬仗和恶战,干了许多大事和实事,全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欣喜变化。特别是近两年,在中心城区“仰望蓝天、远眺群山”的动人场景越来越平常;雨后彩虹、绚丽晚霞、簇簇祥云,更时不时为魅力莲池凭添几多丰姿气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治霾基层基础工作仍很脆弱、发展仍很不平衡,监管责任和长效机制落地落细仍很不到位,监管执法偏松偏软的问题尚未很好得到解决,距“牢不可破、稳如磐石”仍有相当差距;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的空气环境质量虽持续向好,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懈怠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后“大气十条”阶段,特别是2018年乃至未来两年,对于我们“大气人”来讲,注定是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爬坡过坎、艰辛曲折、极具考验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我们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2莲池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分析调研报告莲池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2月)2018年伊始,《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年)》的战鼓业已擂响,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硬措施、严问责赫然在目,这注定是一个极不寻常、极具挑战、极富考验的年份。事实也充分诠释和印证了这一点,监测大数据显示,莲池区2018年度环境空气质量“开局强劲,高开高走,一路飘红;中段平稳,小幅回落,尚稳持先手;后程乏力,严重下挫,持续恶化”。整个过程“一波三折”,令人扼腕,“本可再上层楼,实现历史性跨越突破,却中规中矩收场”。一、2018年莲池区空气质量状况下面,根据区政府主要领导指示要求,并结合工作实践需要,截取年内三个时间段大数据信息作一技术分析对比:(一)1-9月份莲池区空气质量状况(官方公布数据)1-9月份,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38,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6.50%,改善幅度列全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辖134个县区第1名;pm2.5浓度6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1.03%,改善幅度列全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辖134个县区第2名(仅次于唐山市开平区)。上述两项指数改善幅度均列全市县区第一名。特别指出的是,今年1月份,我区综合指数和pm2.5浓度两项指标分别同比下降41.34%、48.95%,改善幅度勇创历史新高,均位列全市第一;另9月份单月,我区综合指数和pm2.5浓度两项指标分别同比下降29.55%、37.88%,继续领3跑全年。(二)1-11月份莲池区空气质量状况(官方内部数据,待公布)1-11月份,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71,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9.93%,改善幅度列全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辖134个县区第3名;pm2.5浓度64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3.81.%,改善幅度列全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辖134个县区第4名。上述两项指数改善幅度均列全市县区第一名。(三)秋冬季以来莲池区空气质量状况(初步统计数据)进入秋冬季以来,我区空气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10月1日至11月30日,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869,同比上升20.63%;pm2.5浓度为为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19%。除去极为不利的气象因素外(连续重污染天气二级预警响应过程),空气质量的恶化主因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高量排放的拉动作用,pm10指数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5.00%)、NO2指数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24%),主要是主城区市政工程和机动车污染造成的。据统计,涉及30余条道路约80公里长线施工,导致主城区扬尘加剧和次生污染翻倍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异常拥堵,怠速行驶机动车污染排放增加10倍以上,加之道路施工现场大型物料运输车、渣土车畅通无阻,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长时间破挖、吊装作业,是导致我区10月份以来空气质量不降反升的最主要诱因。下面列举10月份和11月份数据作一比较说明:10月份,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59,与上月对比上升36.64%,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13.04%;11月份,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8.886,与上月对比上升34.84%,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24.52%。10月份,pm10指数为120微克/立方米、与去4年同期对比上升17.56%,NO2指数为63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23.53%,CO指数为1.4,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17.65%;11月份,pm10指数为171微克/立方米,达到年度月值峰点,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31.54%,NO2指数为73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12.31%,CO指数为2.6,与去年同期对比上升13.04%。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个月的pm10、NO2、CO三项指数数据均处于年度月值最高值区间,污染贡献率居高不下。(四)基准分析判断进入12月份以来,我市夜间频频出现逆温层,污染物极不易扩散,预计岁末收官最后的小半月时间气象条件和天气状况也很不乐观。加之周边区县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焚烧垃圾荒草树叶问题屡禁不止,再有就是今年秋冬季错峰生产不搞“一刀切”,企业和民生项目开工数比去年大幅增多,污染物亦相应成倍增加。扬尘、燃煤、禁烧、企业生产、民生项目建设让我们现在很困惑、很揪心,监管强度和工作难度骤然加大。初步预判,今年市下达我区的7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2%的年度目标任务,在“大干苦干快干10天,精准收官”的前提下,我们一定确保完成。但必须理性地看到,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所确立的“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天”的目标任务,我们确保完成,“仍有相当的难度,没有必胜的把握,任务仍相当艰巨”。二、空气污染特征分析区大气办空气质量网格监测平台结合莲池区近两年大气污染特征、主要大气污染源、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园区经济、产业结构等,通过持续强化跟踪监测分析,并充分借鉴和汲取保定市“一城一策”跟踪研究工作组研究成果,5得出了我区冬季和夏季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源及占比,以期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排放源强化严格、精准管控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一)莲池区冬季大气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两项分指数在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分别高达33.4%和24.8%;夏季大气污染物主要为O3-8h和pm2.5,两项分指数在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分别高达32.9%和23.5%。(二)莲池区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分布情况:1、NOx(氮氧化物):道路移动源污染贡献率高达78%。2、pm2.5:冶金行业污染贡献率占比21.1%;道路扬尘污染贡献率占比25.9%;施工扬尘污染贡献率占比20%。3、pm10:道路扬尘污染贡献率占比41.3%;施工扬尘污染贡献率占比27.9%。4、VOCs(挥发性有机物):道路移动源污染贡献率占比高达60.1%;非道路移动源污染贡献率占比4.9%。(三)从2018年全年情况来看,NO2、CO、SO2污染贡献率较2017年均有所下降,但臭氧、pm10、pm2.5污染贡献增大,其中臭氧加剧最为明显,pm2.5对年综合指数贡献仍为最大,问题的症结为pm10这一重要的“幕后推手”。三、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一)在工作谋划部署上,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实现同频共振。但在环保治理一些重点工作具体推进中,个别职能部门和属地单位主动担当和协作意识不够强,落实上态度不够坚决。主要表现为:拘泥于职责、职权,总怕“师出无名”,等靠思想严重,虽然也开会专题研究过,但没有及时跟进、协调和盯办,直接影响了重点工作整体形象进度。6(二)在工作推进上,区委、区政府实行了区级领导包联乡办制度,设立了八大工程13个分指挥部,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对重点工作及时研究、定期调度。但个别部门协调督促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到位,部分区直部门和乡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控点、市控点周边污染管控不力、效果不明显甚至反弹,四个国控点工作专班运转极不协调、作用发挥极不充分。特别是对区网格监测平台每日推送的《国控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示卡》和消峰降指指令不能深入分析研判,切实做到快速有效反应。二是道路扬尘治理缺失、渣土运输管控严重弱化,缺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头和“不顾一切豁出去”的勇气,缺乏解决问题的硬手段、硬措施。三是在混凝土搅拌站和建筑工地、便民市场餐饮油烟管控等工作中,部分部门和乡办缺乏协作意识,存在推诿扯皮问题。市直部门对市管工地监管不到位,对违法施工行为制止不力,导致市管工地“六个百分百”落实不到位。区职能部门局限于“谁发证谁监管”,将主要精力放在手续不全和2017年1月1日负责颁发《施工许可证》的区管工地上,满足于种好“自留地”,监管力度不严,“六个百分百”措施落实不力;对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市、区职能部门推诿现象严重,向下推、向同级单位推,对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严峻形势认识不清,守土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够,本应承担的工作不落实,直接导致个别混凝土搅拌站密闭、围挡等措施落实不到位。在便民市场外溢摊位管理方面,职能部门对区属的市场能够加强监管,确保餐饮油烟净化设7施安装到位、使用到位,但对一些市属市场管理相对薄弱,不敢管、不想管、不愿管思想严重,特别是对一些外溢摊位、流动摊贩管控较弱,油烟直排、垃圾污水乱倒现象严重。四是在秸秆、垃圾禁烧管控工作中,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理清运,建筑垃圾由执法部门监管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一般由村级组织收集清运,建筑垃圾管控存在漏洞,特别是对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行为打击、处理不够,受利益驱使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现象屡禁不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由农业局负责,禁烧由农工委及乡、街道组织实施。一区两制、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机制,制约着对全区垃圾秸秆实施有效管控。五是在城乡积存垃圾清理工作中,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对城乡结合部长期遗留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现有环卫市场化未能给予专门关注、解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有效处理机制尚未完善,往往由所在乡、街道专题请示后,由区政府出资才能全面彻底清理,导致清理不及时,甚至出现点火冒烟现象。(三)在工作落实上,相关督导检查不够深入、措施不够强硬、追责问责效果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督查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督查合力尚未形成。区“两办”督查室承担全区重点工作督查任务,但督查人员较少、力量薄弱,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的督导检查不能及时跟进,且覆盖面较小。区大气办作为一支“新生代力量”,虽植根一线,持续强化上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和本级“自选动作”明查暗访、跟踪问效,但“单枪匹马、孤勇奋战”,“独挑大梁”长时8间难以为继。区环保分局职责庞杂、任务繁巨、缺兵少将,督察力量尤显薄弱,与承担的秸秆垃圾禁烧工作任务极不适应、不相匹配。二是执法监管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在执法检查中,职能部门出于各种原因,对违法企业、工地、经营户的依法处罚不到位,存在部、省、市、区明确要求处罚后才进行处罚的情况,直接导致执法检查震慑力不足,违法生产施工、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使用等问题还时有发生。比如,在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督查中,职能部门对发现的问题线索深查细挖不够,对违规生产企业依法处罚不到位甚至未给予处罚,导致停限产措施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在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中,对未能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的工地,职能部门以没有执法权为由,以停工整改代替经济处罚,施工方与检查人员“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