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第一节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第二节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第三节区际要素流动理论第四节梯度推移理论第五节区际产业转移第一节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一、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首倡“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郭万清的“区际传递”定义说。(2)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相比较而言,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流传最广,为区域经济学界广为采用。武友德(2000)的“域际传递”定义说、马海霞的“区域传递”定义说均采用了程必定的观点。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传递的起始区域: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区际经济传递对象: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区际经济传递渠道: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如交通、通讯设施等);这些载体所负荷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二、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和方式见图。图6.1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第二节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布代维尔的区域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区际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阿朗索的钟型理论等,均涉及到区际经济传递内容。1950年代缪尔达尔、赫希曼关于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的论述最为经典,两人被誉为区域经济学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奠基人。1970年代理查森进一步发展了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理论。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区际经济传递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拓展与实证研究,代表性学者有:郭万清(1988)程必定(1995、1998)曾坤生(1998)厉以宁(2000)武友德(2000)马海霞(2001、2002、2003)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区际梯度推移理论;目前前沿理论研究热点是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一、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系统阐述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运用该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倡导“回波效应”(backwasheffect,又译作“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spreadeffect,又译作“扩展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之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一)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产生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区域将会从其它区域吸引净人口流入。(2)资本运动也会增大区域间的不平等。(3)贸易活动的情况也往往是偏向有利于发达区域而不利于落后区域。(二)扩散效应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引致该区域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发达区域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区域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区际经济差距,而扩散效应则可抵消这种变化。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循环累积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缪尔达尔提出了如下的经典论断:“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地区间的不平等”;“如果只听凭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不受任何政策干预的阻碍,那么,工业生产、商业、银行、保险、航运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科学、艺术、文学、教育、文化等事业都将云集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和地区,使得该国的其它地区或多或少地处于死水一潭的落后状态之中”。二、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倡导“极化效应”(polarization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ingdowneffect,又译作“淋下效应”、“渗透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赫希曼最早在论文《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1957)中提出该学说,继而在专著《经济发展战略》(1958)中作了系统阐述。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始点附近地域”;“增长极”或“增长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极”内所出现的聚集经济利益和“动态增长气氛”。从地理的视角而言,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平衡的,某一点的进步会给其它附近点带来走向增长的压力、拉力和强制力量。赫希曼以“北方”指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以“南方”指代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南方将会产生各种影响,有利的影响称之为“涓滴效应”,不利的影响称之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涓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商品购买的增加和南方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从而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南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消费水平。极化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南方劳动力要素流入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2)南方资金流向北方,也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3)北方的贸易条件优于南方。赫希曼的政策建议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相比,涓滴效应终究将会占据优势,当经由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导致极化效应占暂时优势时,可通过国家干预政策(公共投资的区域分配政策)有效地矫正此种情势。三、程必定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程必定采用“区域内部性”、“区域外部性”概念分析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作。“区域内部性”指由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诸要素所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技术构成、市场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汇而成的区域特征,它存在于区域之内。“区域外部性”指相对于某一区域而言的外部区域的内部性,它存在于区域之外。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1)区际经济传递的梯度指向规律(2)区际经济传递的距离递减规律(3)区际经济传递的加速规律。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类型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视角而言,区际经济传递分为三种类型(1)资源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2)产品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3)产业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四、厉以宁的区际经济辐射理论区际经济辐射的内涵区际经济辐射即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通讯等。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区际经济辐射是一种双向辐射,辐射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分为三种:(1)点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推开。(2)线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干线(辐射源),向两翼区域或上下游区域推开。(3)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交织组成的辐射网络在外推开时即形成面辐射。区域之间通过三种方式的辐射,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五、马海霞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基于内在机制视角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根据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区际经济传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区际产业传递,即指在区域竞争优势获取过程中,以产业跨区域扩张和区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区际经济传递类型;一类是区际要素传递,即指以产业传递为载体的区域间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区际经济传递是以产业为载体的传递,必然伴随着要素的传递。区际要素传递的状况主要取决于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程度;而区际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则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以及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状况。2.区际经济传递的动力机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位势差(资源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位势差(经济基础)、区际传递通道的开辟(交通通信设施完善增强区域间可达性、区域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等为区际经济传递奠定了客观基础。厂商、居民和政府等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对自主经济利益的追求为区际经济传递提供了动力源。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过程构成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3.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一)(1)梯度推进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传递。其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等级极化、等级扩散。等级极化即生产要素由规模较小的节点中心向规模较大的节点中心集聚和组合过程。等级扩散与等级极化相对应,即生产要素按节点规模等级由高到低逐步扩散渗透的过程。区域间技术梯度水平决定了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这一传递方向。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二)(2)中心辐射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与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进行的传递。传递方式包括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区域推展,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辐射包括向心极化和辐射扩散。线辐射常以基础线状设施为辐射干线,向两翼或上下游区域推展,体现在线辐射方式中的双向传递主要为轴线汇集和辐轴扩散。面辐射双向传递过程中的方式主要有波状极化与波状扩散。第三节区际要素流动理论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①对流。②传导。③辐射。三种方式相互交叉、彼此包容,借助于各种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纯收益及区域收入趋于平衡状态。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二)地域表现形式:①辐合流动。②辐散流动。③轴线汇集。④区际推移。2.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1)产生组合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生活协调有序。(2)强化竞争机制,提高区域劳动生产效率。。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3)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4)缩小区际差距,创造均衡和谐格局。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1)增值导向规律。(2)需求导向规律。(3)组合效益导向规律。(4)近邻空间优先规律。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1.劳动力的区际迁移2.资本的区际流动3.技术的空间扩散1.劳动力的区际迁移区际劳动力迁移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薪酬福利、成本开支及失业风险等)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与待遇差异,也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如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信息传递、政策制度、文化习俗、心理距离等)的影响。区际劳动力迁移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商品价格及贸易方式、教育、交通、环境、社会治安、生活理念等各层面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2.资本的区际流动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种。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指狭义的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入和输出,其流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如跨区域创办企业、购买其他区域的企业股票等)、借贷性融资、贸易资金流动等。追求高利率回报、规避投资风险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利润率和风险程度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时机或意愿的客观因素。对相对落后区域而言,区外资本的流入有助于缓解落后区域资本存量不足的瓶颈,催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3.技术的空间扩散技术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通常是增长较快的区域。技术的空间扩散包括近邻式扩散、等级式扩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