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前提),环境(外在动力),教育(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P4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外在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动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P48: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防止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劳伦兹,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残志坚),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维果斯基: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3、教育目的地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P574、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现代学制,最早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我国废科举是在1905年)P72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日本。1903年,癸卯学制,实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修业年限最长,不允许男女同校,日本。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五育),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日本。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沿用时间最长,美国。5、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20世纪末教育发展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两基、两全、两重。P746、P87教师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处在四个素养的首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的要求(教师如何热爱学生):(全全立即保尊严)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待集体:团结协作: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于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2)教师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专家与新手老师的差距)。3)教师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5)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4)健康的人格。7、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92: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P931师范教育: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2入职培训(第一次入职,需培训)3在职培训: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能力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5此外,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9、教师专业化的实现P94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10、现代学生观P96(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不一样)1学生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别孩子不一样);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成人不一样)。(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依赖)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途径与方法P101(1)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管理的核心要求;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教师关系。(2)学生方面(学生的认识应该客观)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12、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P139(1)(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的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辅;3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2)(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3)(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同意和相互促进的: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4)(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14、教学过程的结构P144(激领巩运查)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5)检查知识。15、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P145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也是知识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启发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规律。(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在西方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6巩固性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应用。(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能得以发挥。8量力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