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2016-04-1919:13:18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2次评论:0条摘要:虚假新闻的产生因素多种多样,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本文着重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试图找到缓解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以减少当下虚假新闻的危害。关键词:受众心理虚假新闻负面影虚假新闻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信息污染虚假新闻所传播的内容常常是夸大其词甚至生编硬造的信息,其信息内容的真实度显然难以达到新闻标准。这种具有欺骗性和有害性的新闻内容,混迹于海量新闻信息中,抢占了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资源,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实信息的传播速度,因而导致真实的新闻内容影响力常常低于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因为传播资源和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导致虚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多的资源和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实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便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导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来不及用常规逻辑和思维对信息加以判断利用,进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再者,虚假新闻以欺骗受众为出发点,从人文角度讲,这种欺骗性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受众心理,造成受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媒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不信任,乃至爆发社会性的不信任危机。信息麻醉在传播学上,将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而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仅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这一社会现象,称之为大众传播“麻醉”。即大众持续接受信息刺激的后果,便是对信息的麻木和判断力的缺失。虚假新闻这种信息麻醉负功能尤为明显,在现如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利用受众的猎奇心态,将虚假的、无用的、有害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大众,长期的信息刺激会逐渐导致大众漠视新闻传播中的正面信息,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以为然。在虚假新闻这种麻醉负功能的作用之下,受众也忽视了对真实有用信息的关注度。拟态环境虚假新闻传播的信息皆是凭空捏造和杜撰的内容,由这种虚假的信息编织而成的社会自然而然是一个虚假的社会。传播学者将这种虚假社会称之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负功能导致大众无法辨别世界的真伪,身处于虚假信息社会之中却难以自知,因而更加难以产生防范意识。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其负功能主要体现在大众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假新闻编织的世界混为一谈,接受虚假新闻的灌输,从而产生违背真实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周围世界的客观信息和变动事件,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世界。然而,在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当中,其传递的信息内容皆与客观信息相违背,完全脱离大众的真实生活和客观背景。现今许多媒体为博得大众的眼球而杜撰一些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新闻内容。例如受众比较关心的养生、健康和食品等问题,虚假新闻正好抓住了大众这一紧张心态,大肆散布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也扰乱了整个新闻界,从而导致对社会舆论的误导。背离受众期望值受众的期望值,即他们参照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媒体满足自身需求的概率。因受众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导致这种期望值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一般情况下,大众的期望会影响其行为与决定,当事态与其期望值较为贴合的时候,他们的潜能与积极性往往能够较好发挥,反之,则难以调动他们的行动力。虚假新闻的出现,背离了受众对媒体的最初期望值。在受众的视野里,大众传媒是公信力的代表,其发布的信息是经过层层考究具有真实度和可信度的内容。然而,虚假新闻完全不满足这一期望值,他们的宗旨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期望背道而驰。一则无法实现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二则也难以达成通过激发受众的积极性来促进新闻行业发展的这一目标。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快速到达或为了博眼球而传播了虚假新闻,则背离了受众的期望值,在他们心中新闻媒体不再具有客观性及权威性,而是会被利益驱使而进行胡编乱造。消除虚假新闻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基于媒体客观性,避免违背常识新闻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手段,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向受众传递具有说服力的消息和内容,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使命。然而针对时下虚假新闻给受众心态带来的种种负功能而言,要消除这种影响,新闻媒体就必须保证自己所发布的消息不违背常识。虚假新闻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而不惜向受众传递编造的、有害的信息内容。这种不负责任的新闻传播行为,将受众当做愚昧之众来糊弄。现如今的大众,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大多数人皆不乏社会经验和阅历。虚假新闻一旦被曝光,会极大地伤害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针对当下虚假新闻给受众心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媒体应当履行自身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做到消息来源和提供的思想都符合常识和客观事实。基于媒体权威性,培养新闻把关人与意见领袖相对应的概念是从众心态,即在一个群体当中,某些人因为自身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背景,在决定的时候盲从大众所趋向的一个方向。虚假新闻的泛滥,亦是新闻媒体工作者从众行为的一个表现。在如今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则虚假新闻的发布,极易带动整个媒体行业中其他人的跟随,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即获得更多的受众、吸引更多的眼球。所以,要消除虚假新闻对受众的负功能,就必须改变媒体活动中这种从众的现状。因此,培养一批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的意见领袖,在适当的时机对信息内容进行辟谣,拿出专业的分析和证据,以此来说服大众,从而引导大众向这些少数的意见领袖靠拢,进而有效抵御虚假新闻的腐蚀和麻痹,让受众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之下,正确判断新闻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意见领袖作为新闻的把关人,他们在传播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受众思维,消除刻板印象受众的行为与其思维模式中既定的刻板印象密不可分。据统计,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会高于一般新闻,其宣传的理论在蛊惑受众的同时,还容易在受众心中产生一种歪曲的刻板印象,导致受众在今后的新闻接收中,以此作为参照,故而引导其产生错误的行为。所以,针对虚假新闻当下给受众心态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和内因理论的角度来讲,更应当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帮助受众消除刻板印象,从而给他们新的、健康的、积极的理论知识和客观事实。基于受众心理,消除成见心理基于受众的心态来看,虚假新闻的危害极其严重,它不仅扰乱了整个媒介市场,同时也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导致社群交往之间的漠视和各种不信任,最终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心理危机的爆发。所以,基于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必须消除心理成见,这需要受众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必须媒体加以引导方能达成。媒体应采取有力措施,洞察和解析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效地消除受众心中的这种对社会、对媒体的成见。参考文献:①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②朱青君:《“情景喜剧”瞄准受众心理——北京电影学院》,摘自《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年5月。③孙运河:《从虚假新闻的产生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摘自《创新“两翼齐飞”机制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