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南康市第四小学刘玉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脑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然而,语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想个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务。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简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又是和谐统一的。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个性的内在。学生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因此,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二、把握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是落实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新课标更是凸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从语文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文本难度降低了,强调了实效性,多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能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的内容;从语文的学习方式看,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从语文的评价标准看,要求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还要慎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总之,语文的性质渗透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三、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首先,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其次,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四、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方面注重具体的字、词、句、章等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实践与体会融为一体,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语文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