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七节托马斯·哈代哈代的故居多塞特的悲剧作家——哈代一、复活了威塞克斯的哈代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小说家和诗人。他是继狄更斯一代现实主义作家之后,19世纪后期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期间(1837—1901),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多塞特郡的建筑师•哈代的家乡多塞特郡(Dorchester)在英国的西南部,那里是乡村环境,有广袤的荒原。1840年哈代出生在荒原上的小村庄。大自然的优美与残暴,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塞特郡的建筑师•哈代的父亲是建筑包工头,哈代16岁时,父亲让他学建筑,主要是绘制乡村教堂的图形,以便维修。为此,哈代跑遍了多塞特郡的各个角落。责备现在我死了,你却对我歌唱我们曾经熟知的歌曲,但是,我活着的时候,你却不愿或者不想唱上一句。现在我死了,你却披着月光心情沉重地来到我跟前;啊,我真盼自己能够复活来赢得这份温柔的情感!当你死了,站到我身边,象现在这般爱我,没有争论,你是否会变得冷淡无情,如同我俩活着的时分?——吴笛译多塞特郡的建筑师•在当建筑学徒的时候,哈代就开始写诗歌。总是退稿。后来又改写小说。1874年,他的小说《远离尘嚣》出版获得成功,从此哈代放弃了建筑师的工作,专事写作。哈代故居遗言争执哈代留下的遗言是死后葬在故乡的家墓里。可是政府为了表示对当代有名作家的重视和敬意,坚持要举行国葬,把遗体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为此,哈代亲属和政府发生争执。最后双方妥协,达成协议。取出哈代的心脏葬在家乡,遗体火化,骨灰葬在威斯明斯特教堂。哈代葬礼•1928年1月16日,政府首相和文学界知名作家参加了哈代的葬礼。哈代葬在狄更斯墓旁,维多利亚前期和后期的两大文学巨匠并卧在一起。•与此同时,哈代的心脏安葬仪式在乡下举行。送葬的是他的乡亲。哈代的心装在一个玻璃匣里,安放在他的第一个妻子爱玛的墓穴里。威塞克斯(Wessex)•哈代小说都是乡村题材,故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多塞特”(Dorchester)来称呼他所描写的乡村,而是统一用“威塞克斯”(Wessex)这个古老的名称。•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6个早已消失了的古地名。其地域南到英国海峡,西到康瓦尔,北到牛津,东到温莎,即英国的西南部。威塞克斯(Wessex)•威塞克斯是6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后,建立的7个割据王国之一。公元838年,威塞克斯王爱格柏统一了整个英国。892年,著名的威塞克斯王阿尔弗雷德下令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他死后葬在威塞克斯的威彻斯特大教堂。复活威塞克斯•1874年,哈代在《远离尘嚣》中第一次再现了威塞克斯。小说出版后,这个地名不胫而走,变得非常大众化。以后哈代的小说故事发生地点都以威塞克斯为背景,甚至连反映拿破仑战争的史诗剧《统治者》也以此为背景。哈代常常说,他复活了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古老王国。影片中的威塞克斯荒原威塞克斯小说(WessexNovels)•哈代小说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小说”,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总题名相同。不同的是巴尔扎克和左拉用人物再现法把各部小说串联在一起,而哈代则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各部独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物都只在一部小说中出现,但威塞克斯的乡村环境却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比如,《还乡》的故事发生地点爱敦荒原,既在《德伯家的苔丝》出现,也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出现。威塞克斯小说分类•哈代把威塞克斯小说分为三类:•①罗曼史和幻想小说(RomancesandFantasies)•②经验、机敏小说(NovelsofIngenuity)•③性格与环境小说(NovelsofCharacterandEnvironment)性格与环境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林地居民》(1887)《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6)后四部是大家公认的哈代最好的小说,其中《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代表作。二、《德伯家的苔丝》(1891)•(一)关于“一个纯洁的女人”的争论•哈代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以此为小说的副标题。小说写道:“她被动地所破坏了的只是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而不是她四围的环境所认识的法律;她在她四围的环境中间也不是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不伦不类。”(一)关于“一个纯洁的女人”的争论•1891年小说出版后,资产阶级的卫道士们大肆攻击作家本人,说把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作为赞美和同情的对象太不像话。1892年《评论季刊》杂志:“哈代先生以一种令人极为反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令人极为反感的故事。”(二)苔丝的形象•1、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坚强并具有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的英国农村女性形象。•环境历程多重因素•布蕾谷纯洁女孩绝对贫穷•↓↓•纯瑞脊失节女金钱、暴力、宗教•↓↓•塔布篱被弃妇虚伪的道德•↓↓•棱窟槐雇工残酷的剥削•↓↓•群鹤公寓杀人犯不平等的法律(二)苔丝的形象•2、悲剧探讨:•①社会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维多利亚时代处在转型中的社会、传统的道德、伪善的宗教和虚伪的法律造成的。2、悲剧探讨•A、资本主义工业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使千家万户的农民破产,苔丝家是其中之一。家庭贫困是苔丝悲剧的经济根源。•B、苔丝是世俗道德的牺牲品,表现为“贞洁”观念。•苔丝的母亲:“有了那种关系,无论哪个妇女都会让他娶了她的。”2、悲剧探讨•克莱虽然在行动上脱离了本阶级,但在思想上、精神上依然无法割断同旧思想的联系。为失身妇女鸣不平•哈代认为安玑抛弃苔丝是不公正的。他为苔丝鸣不平:“一个女人,即使做出了她做的这件事,难道就应该受这样的惩罚吗?”•哈代在小说扉页引用莎士比亚诗句:“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表明他对失身妇女的同情态度。为此他受到英国上流社会的攻击。2、悲剧探讨•C、资本主义不合理的法律让恶人逍遥法外,让受害者受到摧残。苔丝的悲剧是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有力控诉。•“人们会问:保护苔丝的天使在哪儿?她真诚信仰的上帝在哪儿?……为什么在这敏感如游丝,纯洁如雪一样的美丽女性材料上,偏偏画了这样一种粗野的画样,像它命中注定所受到的毁灭那样呢?……几千年来分析道理的哲学都不能把这种事实按照我们理解的秩序把它解释清楚”。2、悲剧探讨•“典型”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作者以讽刺的口吻,通过对希腊历史时间的回溯,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作了最后的批判与否定。2、悲剧探讨2、悲剧探讨•D、虚伪的宗教既给苔丝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又成为恶人欺压苔丝的工具。•牧师拒绝给孩子洗礼。苔丝对“失身”之事的惶恐。亚雷当上牧师后,苔丝斥责他:“你们这种人在世界上尽情玩乐,却让我们这样的人受罪,让我们悲伤绝望。等到你们玩够了,却又想保证自己在天国里的幸福,于是又皈依上帝,成了回头浪子。”“我不信你真变成了好人,我不信你玩儿的这种宗教把戏。”亚雷的放荡•亚雷放荡,“他差不多是黑脸膛,两片厚嘴唇”,“眼睛滴溜溜转”,“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色欲之气”。•他是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恶棍贵人。一见到苔丝,就起了淫欲之心:“哈,我真活该呀,多么妙的事!哈,哈,哈!多么肥嫩的一个大妞儿!”他所涌动的肉欲激情,是对苔丝的绝对占有。绝对占有欲•苔丝已和别人结婚的事实,激起了亚雷的绝对占有欲,他威胁苔丝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他披上“神圣道德教化”的外衣,引经据典地对苔丝说:“我要求你把手放在这个十字架上,对天起誓,说从此以后,不再来诱惑我,不再拿你的美色,你的一切来诱惑我......”。他借助于《圣经》轻易地将自己的罪行推卸到受害者身上。亚雷代表恶•亚雷是社会邪恶势力的代表,威胁着人的生存,践踏着人的感情。2、悲剧探因•②性格悲剧•性格即命运。苔丝生性清高,却要忍辱负重,屈从他人;她渴望幸福,却又自我谴责,在爱情面前踯躅徘徊;既抱怨命运不公,又默默忍受不幸;一向温顺怯弱,绝望中又举起复仇的匕首,其性格中的矛盾最终导致她悲剧性的命运。杀死亚雷2、悲剧探讨•苔丝视爱情超过整个生命:“我绝对服从你,就像是你可怜的奴隶,哪怕你叫我躺下来死,我也会死的。”“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就是不做你的妻子,哪怕做你的奴仆,我也心甘情愿,我也满心欢喜。”•拜伦:“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苔丝被弃2、悲剧探讨•③命运悲剧(神的悲剧)•哈代的哲学观深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就是神,或称命运,它弥漫于整个宇宙,主宰着人的命运,把人生变成了一系列的不幸和绝望。苔丝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哈代用了很多细节表明了这一点。2、悲剧探讨•苔丝出生于马洛特(Marlott即Mar(毁坏)和Lot(命运),祖先是佩根·德伯维尔(Pagan异教徒),其悲剧命运与生俱来,注定悲惨;苔丝离家到纯瑞脊至被捕那一天皆为6月1日;老马的血-苔丝的血-亚雷的血:预示悲剧的必然性;苔丝与克莱相爱后,奶牛场的牛奶产量减少,他们离开后又恢复正常;结婚时公鸡下午三次打鸣等等。•苔丝的最终毁灭正是由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的结果。•总之,苔丝的不幸既是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性格与命运悲剧。2、悲剧探讨3、苔丝悲剧的启示•妇女的解放必须以妇女整体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意识的觉醒为前提,因为社会道德、法律、宗教、习俗等长久以来规定着、束缚着她作为男人的附庸。这种心理定势又使自己心甘情愿居于屈辱地位。内外双重因素使妇女的命运更易显现悲剧性。(三)艺术特色•1、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A、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意义。万物的枯荣都与人的命运相对照,都富于象征意味。春——苔丝纯洁如雪,朝气蓬勃。秋——受污辱,回到家乡。夏——与克莱萌生爱情。冬——苔丝结婚后被遗弃,四处流浪。•时空变换与人物命运结合,交替排列,“之”字形转换,象征人物命运之颠簸,烘托人物命运的悲剧性。1、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春秋1、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夏冬苔丝与克莱在奶牛场1、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B、时间的循环性揭示人物命运的每况愈下,走向悲剧。•《苔丝》两个除夕:某年除夕(12月31日)苔丝结婚被克莱遗弃,第二年除夕(12月30日)苔丝重新落入亚雷的魔掌。时间循环的宿命思想•人物命运在循环的时间中每况愈下,走向悲剧的结局。它表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同时也表露出一种宿命的色彩。主人公被一种不可知的冥冥力量支配着,阴差阳错地总是在循环的时间中改变着命运,流露出世事循环,劫数难逃的宿命思想。•这种宿命思想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的思索而又找不到答案的反映,表现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悲观情绪。C、路的独特象征•在小说中,贯穿情节结构的路的描写,可以说是哈代独家所有。它形成了小说主题的形象内涵,象征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记录了主人公一生的种种遭遇和对人生的不断探索,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苔丝》开端在路上•《苔丝》的开端,小贩德北走在往马勒村去的路上。然后是五月节的乡村舞蹈。电影把五月节乡村舞蹈提前,德北随后上场,把故事集中在苔丝身上。《苔丝》情节发展在路上•苔丝的所有经历都发生在路上。在路上去认亲,在路上去牛奶场,在路上谈恋爱,在路上结婚被抛弃,在路上流浪,在路上逃亡。形成文字电影的跟镜头,在运动中描写景物和人物活动。《苔丝》结尾在路上•《苔丝》的结尾是克莱和丽莎手拉着手往山路走去。电影结束在苔丝被捕,更加集中和精练。突出苔丝的命运与路的联系。(三)艺术特色•2、巧合性、偶然性情节的运用。黛丝的不幸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结果。•德伯家世的莫名其妙地被发现,没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老马被撞而死-苔丝受辱。信件碰巧塞在地毯之下-苔丝被弃。靴子事件-苔丝失去勇气。甚至苔丝在祭坛上被捕,也可看作是作者有意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