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本讲重点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论“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及相关术语新批评的“细读法”一、新批评的先驱艾略特(1888-1965)瑞恰兹(1893-1980)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与非个性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为什么“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艾略特瑞恰兹与语义学方法语言的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伪陈述”与“真实性”“真实性”体现为两点:一是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二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性。旧的修辞学认为含混是语言里的一种错误,希望限制它,消除它;新的修辞学认为它是语言力量的必然后果,是我们大多数重要话语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在诗和宗教里尤其如此。——瑞恰兹文学研究即对作品语言作语义分析瑞恰兹的阅读实验为了避免“心理陷阱”,瑞恰兹提出,在阅读中应排斥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把文本孤立出来“细读”,“首要目的是讨论诗,讨论如何研究、欣赏、评判诗。”艾略特与瑞恰兹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二、新批评的理论主张(一)文学本体论“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本源价值,本体论批评即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作客观、科学的研究。兰色姆认为,从个人的感受,从作品与背景、与作者的联系,从道德的角度以及其他非内在的角度所进行的批评都属于非本体论的批评。意图谬误把作者的构思或意图当作判断文学艺术成功与否的标准,既不可行亦不足取。——威姆萨特、比尔兹利为什么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在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理解;第三,浅薄的作品较容易受作者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这好比瘦弱的驽马任人驱策,奔腾的雄骏却很难驾驭一样。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施加控制了)。”——威姆萨特比尔兹利感受谬误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找。读者的千差万别“世间有群氓心理,精神变态和神经官能症,还有所谓‘自由浮动的忧虑’和种种为人泛泛地理解和处于萌芽阶段的顾虑、消沉或振奋等心理状态以及流行一时的忧郁或欢乐等气质。”威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提出将文学批评从作者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批评重心的转变,这是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但完全囿于文本,忽视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又将陷入新的片面。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评述三、语义分析(一)语境理论何为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具体环境。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瑞恰兹的扩展作品的上下文语境{写作时的话语环境历史积淀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杨柳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人间曾伏虎”暗示的是革命胜利嫦娥、吴刚等古代神话则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语境的“节略形式”新批评认为,一个词的意义体现为“语境中没有出现的那些部分”。文学语言语义的这种“先在性”和复义特征为批评家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遂成为文学批评的任务。(二)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含混指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或者说对一个词句“可以允许有两个或更多的解释”。。含混例:“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这里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始终是含混的,绝不可能简化为一个终极的解释。别丢掉,那一把过往的热情。——林徽因强调含混并不是说诗的歧解越多越好,诗的多重意义的合理性必须由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证明,既不能置其他意义不顾只强调其中一种意义,也不能随心所欲和穿凿附会地增设意义。①佯装无知。②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地露出破绽)。③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反讽“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新批评的反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曹雪芹《红楼梦》反讽举例《阳光灿烂的日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悖论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注:江湖所代表的雄心勃勃与白发所代表的无可奈何,天地的激荡与扁舟的闲适,这种矛盾的心情只有用悖论来表现。)李商隐《安定城楼》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晚春应是最热闹的景象,却与寂寂相联,百花欣欣向荣,而“私”则有憔悴之意。杜甫《江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臧克家:《有的人》钱钟书《围城》所体现的“当境厌境,离境羡境”的悖论,揭示了追求与失望的永恒矛盾。隐喻喻体:一种具体的形象;喻旨:从形象中引伸出来的抽象意义。异质远距离隐喻举例“让我们熨平这个瓶颈。”熨平瓶颈就是喻体,它所暗指的意义是“让我们消除这个易堵塞的交通隘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的意象是对人间现实和诗人感受的隐喻。整体又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境的隐喻。苏轼《明月几时有》《百年孤独》《废都》《迷宫》张力extension}tensionintension诗的张力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它是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存在状态。张力的特点多义性包孕矛盾冲突文本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千山”、“万径”的广袤与后两句中的“孤舟”“独钓”的孤单构成“空间的对比”,“鸟飞”与“绝”,“人踪”与“灭”形成冲突,最后一句寒江和雪中的“独钓”,表现出一种孤寂和傲视,同时也有一点唯美的感觉,从而使全诗构架具有一定的张力。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选择作品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细读法”的步骤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语义分析。选择作品细读法要求批评者对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中心词的直接意义及所有内涵意义有相当的敏感。抓住关键词。揭示词语字面意义背后的含义。了解词源知识乃至该词与神话、历史或文学有关的典故。寻找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段。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邓恩诗作《告别词·节哀》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虽然我必须离去。分别,只是延展,就像黄金被锤打成薄片。“珍贵”、“坚韧”“永恒”与黄金这个形象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这对情人的情感意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露的晶莹,短暂、依附月的美丽、恬静,孤独、难以企及……“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诗句中发现历史的回响。曹操《短歌行》诗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词语,好的作品应该是对立因素的调和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分析中既要从词语入手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统一或和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多个对立意象并置,由此形成种种冲突与和谐的意象。绝望与希望仇恨和热爱闻一多《死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钱钟书《宋诗选注》朱自清《诗多义举例》四、对新批评的批评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实的参照物。(一)客观性问题解释和评价往往包容作品与批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不可能固化为普遍的、超历史的东西,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二)对语义分析的反思批评过程琐细,失之整体观照。意义在哪里?作者文本读者文本与读者的创造细读法更适用于抒情诗,但用于另一文类,如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和戏剧文学,则难以施展。例外:《S/Z》自新批评之后,人们关注文本,仔细分析作品中的词语和结构,欣赏诗歌中的机智和悖论已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参考书目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