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8555-1997 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_modify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J36JB/T8555-1997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1997-04-15发布1998-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发布I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DIN6773(1976)第3部分《钢铁材料热处理在零件图纸上的标注表层淬火》、DIN6773(1977)第4部分《钢铁材料热处理在零件图纸上的标注渗碳淬火》和DIN6773(1977)第5部分《钢铁材料热处理在零件图纸上的标注渗氮》。本标准与DIN6773相比,在内容上增加了总则和正火、退火及淬火回火(含调质)技术要求在零件图纸上表示方法的有关规定,从而更符合我国热处理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本标准从1998年1月起实施。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理工大学、上海热处理厂、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丹齿实业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火树鹏、戴起勋、陈雪芳、薄鑫涛、苏项、殷汉奇。JB/T8555-1997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制零件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钢制的机械零件。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31—9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注法GB/T230—91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231—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GB1818—79金属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4340—84金属维氏硬度试验方法GB/T4342—91金属显微维氏硬度试验方法GB5030—85金属小负荷维氏硬度试验方法GB5617—8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GB9450—8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9451—88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11354—89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JB/T6050—92钢铁热处理零件硬度检验通则JB/T6956—93离子渗氮3总则3.1零件图样上的热处理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是指成品零件热处理昀终状态(以下简称昀终状态)应达到的技术指标。3.2热处理技术要求可以用已标准化的符号、代号标注,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一般写在图面右下角标题栏上方,与其他工艺的技术要求写在一起。特殊情况允许写在图面其他部位的空白处。能在图形上标注的,尽量避免用文字说明。3.3技术要求标注必须简明、准确、完整、合理。如果技术内容要求较多,且另有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时,除标注主要内容外,可写明按某标准或某技术规范执行。3.4技术要求的指标值,一般采用范围表示法标出上、下限,如60~65HRC;DC=0.8~1.2。也可用偏差表示法以技术要求的下限名义值下偏差零加上上偏差表示,如6050+HRC;DC=0.84.00+。特殊情况也可只标注下限值或上限值,如不小于50HRC,不大于229HBS。在同一产品的所有零件图样上,应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3.5各种表面热处理零件均应标注有效硬化层深度,其代号、定义和测定方法见表1。机械工业部1997-04-15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JB/T8555-19971998-01-01实施JB/T8555-19972表1各种表面热处理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和测定方法表面热处理方法有效硬化层深度代号单位定义和测量方法标准表面淬火回火DS深度>0.3mm时按GB5617深度≤0.3mm时按GB9451渗碳或碳氮共渗淬火回火DC深度>0.3mm时按GB9450深度≤0.3mm时按GB9451渗氮DNmm按GB/T11354注:标注时单位(mm)可省略。3.6局部热处理零件需将有硬化要求的部位按GB/T131规定,在图形上用粗点划线框出。如果是轴对称零件或在不致引起误会情况下,也可用一条粗点划线画在热处理部位外侧表示;其他部位即硬化与不硬化均可的过渡部位用虚线表示,不允许硬化或不要硬化的部位则不必标注。3.7要求零件硬度检测必须在指定点(部位)时,用图1符号表示,其尺寸大小应与GB/T131规定的局部热处理指示符号一致。指定硬度测量点位置时,应注意符合JB/T6050—92第6章规定的要求。图1硬度测量点符号标注方法3.8如零件形状复杂或其他原因(如与其他工艺标注容易混淆)热处理技术要求难以标注,用文字说明又不易表达时,可另加附图表示,此时附图上与热处理无关的内容均可省略。如图2所示。(a)零件热处理标注图(b)Y部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图(c)Z部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图图2复杂零件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方法JB/T8555-199733.9标注除硬度以外的其他力学性能要求时(如强度、冲击韧性等),应在零件图样上注明具体技术指标和取样方法。3.10零件热处理的外观质量或者无法用量值表达的要求,一般均用文字说明。4正火、退火及淬火回火(含调质)零件4.1以正火、退火或淬火回火(含调质)作昀终热处理状态的零件一般标注硬度要求。通常以布氏硬度(GB231)或洛氏硬度(GB/T230)表示。也可以用其他硬度表示。4.2同一零件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热处理技术要求时应在零件图样上分别注明。4.3局部热处理零件必须在技术要求的文字说明中写明:局部热处理。并在图样上按3.4和3.6的规定标出需热处理的部位和技术要求。见图3。(a)范围表示法(b)偏差表示法图3局部热处理零件技术要求的标注方法5表面淬火零件5.1感应加热淬火回火和火焰加热淬火回火零件标注的主要技术要求是表面硬度、心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5.2表面硬度可以用维氏硬度(GB4340)、表面洛氏硬度(GB1818)和洛氏硬度(GB/T230)表示。表面硬度的标注包括两部分,即要求硬度值和相应的试验力,而试验力的选取又与要求的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有关。以维氏硬度表示时,昀低表面硬度、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硬度试验力之间的关系见表2。表内试验力为昀大允许值,也可以用较低的试验力代替表中所列值,如用HV10代替HV30。JB/T8555-19974表2以维氏硬度表示时昀低表面硬度值、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与试验力之间的关系昀低表面硬度HV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mm400~500>500~600>600~700>7000.05—HV0.5HV0.5HV0.50.07HV0.5HV0.5HV0.5HV10.08HV0.5HV0.5HV1HV10.09HV0.5HV1HV1HV10.1HV1HV1HV1HV10.15HV3HV3HV3HV30.2HV5HV5HV5HV50.25HV5HV5HV10HV100.3HV10HV10HV10HV100.4HV10HV10HV10HV300.45HV10HV10HV30HV300.5HV10HV30HV30HV500.55HV30HV30HV50HV500.6HV30HV30HV50HV500.65HV30HV50HV50HV500.7HV50HV50HV50HV500.75HV50HV50HV50HV1000.8HV50HV100HV100HV1000.9HV50HV100HV100HV1001.0HV100HV100HV100HV100以洛氏硬度表示时,昀低表面硬度、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与试验力之间的关系见表3和表4。5.3心部硬度对表面淬火零件的心部硬度有要求时,应予标注。经有关各方协商同意,允许以预备热处理后的硬度值为准。JB/T8555-19975表3以表面洛氏硬度表示时昀低表面硬度、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与试验力之间的关系昀低表面硬度(以HR…N表示)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mm82~85HR15N>85~88HR15N>88HR15N60~68HR30N>68~73HR30N>73~78HR30N>78HR30N44~54HR45N>54~61HR45N>61~67HR45N>67HR45N0.1——HR15N————————0.15—HR15NHR15N————————0.2HR15NHR15NHR15N———NR30N————0.25HR15NHR15NHR15N——NR30NNR30N————0.35HR15NHR15NHR15N—NR30NNR30NNR30N———HR45N0.4HR15NHR15NHR15NNR30NNR30NNR30NNR30N——HR45NHR45N0.5HR15NHR15NHR15NNR30NNR30NNR30NNR30N—HR45NHR45NHR45N≥0.55HR15NHR15NHR15NNR30NNR30NNR30NNR30NHR45NHR45NHR45NHR45N表4以洛氏硬度A标尺或C标尺表示时昀低表面硬度、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与试验力之间的关系昀低表面硬度HRAHRC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mm70~75>75~78>78~81>8140~49>49~55>55~60>600.4———HRA————0.45——HRAHRA————0.5—HRAHRAHRA————0.6HRAHRAHRAHRA————0.8HRAHRAHRAHRA———HRC0.9HRAHRAHRAHRA——HRCHRC1.0HRAHRAHRAHRA—HRCHRCHRC1.2HRAHRAHRAHRAHRCHRCHRCHRC5.4有效硬化层深度表面淬火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标注包括三个部分,即深度代号(见表1)、界限硬度值和要求的深度。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见5.5。界限硬度值可根据昀低表面硬度按表5选取。特殊情况,也可采用其他界限硬度值,但此时在DS后必须注明商定的界限硬度值。零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分级及上偏差可参照表6。火焰淬火的有效硬化层深度通常不应小于1.6mm。JB/T8555-19976表5表面淬火界限硬度值昀低表面硬度界限硬度值HVHRAHR15NHR30NHR45NHVHRC25065~7075~7651~5332~35300~33032~332756877~7854~5536~38335~35534~3630069~707956~5839~41360~38537~383257180~8159~6242~46390~42040~4235072~7382~8363~6447~49425~45543~45375748465~6650~52460~48046~47400758567~6853~54485~51548~49425768669~7055~57520~54550~5145077877158~59550~57552~53475788872~7360~61580~6055450079897462~63610~63555~5652580—75~7664~65640~6655755081907766~67670~70558~5957582—7868710~73060600—917969735~76561~6262583—8070770~79563650—928171~72800~8356467584—8273840~86565表6表面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分级和相应的上偏差mm上偏差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DS感应淬火火焰淬火0.10.1—0.20.2—0.40.4—0.60.6—0.80.8—1.01.0—1.31.1—1.61.32.02.01.62.02.51.82.03.02.02.04.02.52.55.03.03.0JB/T8555-199775.5标注示例图4所示为局部感应加热淬火回火标注方法,该例表示:离轴端15mm±5mm处开始,在长3050+mm一段内感应加热淬火回火,表面硬度620~780HV30,有效硬化层深度0.8~1.6mm。620~780HV30DS500=0.8~1.6(a)范围表示法(b)偏差表示法图4局部感应加热淬火回火标注方法6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6.1渗碳后淬火回火和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的零件标注的主要技术要求是表面硬度、心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其他技术要求(如渗层金相组织、渗层碳浓度或硬度分布、心部力学性能等)按3.3的规定执行。6.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