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特点和特性(参照系统的特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交通运输系统特点:(1)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鲜明地呈现出人流、物流、交通流和信息流四位一体的特征。交通通道和运载工具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固定设备、活动设备和运输组织三者综合形成运输能力。(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其连续性表现为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生产时间连续性,通过运输生产过程实现旅客和货物的位移。(3)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多环节、多功能和超区域的特点。其运输生产过程表现为多环节之间的联合作业,多个区域及多种运输方式结合的综合与联合运输等。(4)交通于是农户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首先要具备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运输枢纽;要实现内外协调、布局合理、相互衔接、形成整体。(5)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动态网络系统。一方面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任务因国民经济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另一方面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车流、船流以及飞机流等经常处于运动中进行生产与变化,表现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动态性。(6)运输产品是人和物的空间位移,以周转量和运输量计量。从运输过程开始到结束,运输对象的属性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其空间位置。运输产品边生产边消费,既不能存储也不能调拨。运输生产组织和运输市场营销过程同步进行。交通运输系统的特征、特性:(1)整体性: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旅客与货物运输任务的需要。交通运输系统由铁水公航管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整体,每一种运输方式内部也是各种设备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相互协调、适应,发挥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功能。(2)相关性: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相关的,它们之间以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形式存在。如交通运输设备子系统内固有设备子系统和移动设备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严密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相互间的协调度。(3)目的性:交通运输系统的目的是要完成社会和企业以及个人的运输任务。货物运输是生产和流通的组成部分,通过运输工作才能完成商品的交换;旅客运输是满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旅游的需要。(4)有序性:即交通运输系统的层次性。全国运输网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枢纽有全国性路网性枢纽和区域性地方枢纽;港口有国际性中转贸易港、国内地区性港口以及地方性港口等;公路线有国道、省道和县道等;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系统也有中央管理、省区管理和市县管理等层次。(5)动态性:一方面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任务因国民经济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另一方面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车流、船流以及飞机流等经常处于运动中进行生产与变化,表现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动态性。(6)环境适应性: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其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其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交通建设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人口分布等;其内部环境包括交通资源分布(如河道、海岸线、港口资源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环境发生变化必然影响到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和建设。第二章交通运输需求管理与之前的交通解决方法的区别运输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如通过速度、服务、费用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运输需求减少或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均衡化,从而在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运输需求管理(TDM)是一种主动式管理其基本思想就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采取措施,而并非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只解决交通的表面问题。TDM的解决方法是在环境的限制范围内,在修正的制度性框架指导下,通过选择性地改善交通系统来平缓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交通秩序趋于平衡状态。而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并不考虑环境的限制。运输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1)对运输需求实行有效的调节;(2)使现有需求被控制在现有供给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求得现实的运输供需平衡;(3)抑制需求与增加供给不是相互矛盾的,而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4)需求管理应与先进的道路交通管理及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实行“头尾并重”的双向管理战略模式。运输需求管理的内容:(1)通过实施时差出勤等措施,在时间上分散运输需求;(2)通过向出行者提供交通情报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运输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3)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4)实施各种综合措施,促进轿车的有效利用对策(如轿车合乘等)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第四章交通枢纽与交通网络的关系交通枢纽是分布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交通枢纽必须依托于一个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枢纽规划与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是两个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重要内容,两者具有重要密切的互动关系。交通枢纽的优化布局必须以交通运输网络的合理规划为前提,而交通枢纽的规划和建设又会影响其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转。在交通枢纽规划过程中,应该很好的反映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与交通枢纽规划之间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使交通枢纽与运输线路在建设上和能力上相适应,做到枢纽与其相衔接的各条运输线路同步建设,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投入使用,确保线路畅通,各环节的运输能力都可以得到合理利用,并能互相调剂与补充。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是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依据。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中新线的分段建设,必然会引起有关线路的部分交通流改变运行径路,从而对有关枢纽在交通运输网络上的作用产生重大影响。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对于研究确定有关交通枢纽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交通枢纽分阶段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五章交通运输规划的主要内容(1)交通需求分析,对规划地区的客货运输需求量进行预测。(2)综合交通网与枢纽的空间布局,进行交通流的网络与枢纽优化。(3)主要交通通道上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分担与配合关系,将预测的需求量分配给多种运输方式,然后进行合成与网络的模拟,再进行信息反馈,并合理调整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分担率。(4)项目建设时序分析,根据规划的交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分阶段实施方案。(5)项目投资规模及筹资,根据交通规划的规划规模,预算所需的投资规模,并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提出合理的筹资方式。(6)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7)发展政策与实施保障的建议第六章轨道交通调度的职责和作用职责:列车运行调度的基本任务是:科学合理地组织客流,经济合理地使用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与运输有关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确保列车按图运行,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为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1)组织指挥各部门、各工种严格按照列车运行图工作。(2)监控列车到达、出发及途中运行情况,确保列车运行正常秩序。(3)随时掌握客流情况,及时调整列车运行方案。(4)检查监督各行车部门执行运行图情况,发布调度命令。(5)当列车运行秩序不正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秩序。(6)及时、准确地处理行车异常情况,防止行车事故的发生。(7)当发生行车事故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积极组织救援工作。作用:调度是轨道交通企业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担负组织行车、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确保运输安全的重要责任,对完成运输生产经营任务,提高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