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当今社会的跨文化交际作者:李重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1期[摘要]本论文以中国、日本、加拿大三个国家为例,从打招呼、添菜、守时、送礼四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的社交习惯,揭示了产生这些不同的深远的文化背景,以便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实现更良好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关键词]国际化社交礼仪中国日本加拿大[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47-02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一个跨国界编制起来的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可以说此时的世界正被一张无形的大网连成一片,互相依存着、影响着。一位英国记者的这段形容或许更能生动地反映出这种全球化的状态:“一位英国的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由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了车祸,抢救她的是美国医生,用的产品产自巴西。”①的确,这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物品的流动、人才的流通几乎发生在每时每刻。在这样一个国际大环境下,良好有效的沟通、正确的社交礼仪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说话方式、行为习惯等。正可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对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还有助于避免因基本的礼仪失误而影响到国家间的友好发展,造成不必要的种种摩擦。笔者在本科、硕士读的都是日语专业,研究的是日本文学、文化,并且即将去日本留学。还有幸在毕业之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学习了一年半的MBA课程,无论是从实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讲述的商业往来上人与人交往的一些必要的规则,还是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与加拿大人相处的体验,都为我从个人视角出发了解加拿大的社交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笔者将以中国、加拿大、日本三个国家为对象,以我真实的体验来谈一下三个地处东亚、北美,分属东西文化的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上的差异。正如一名外国诗人乔·赫伯特所说“观其眼神,知其心机”②。眼神的交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至关重要。说到这种最自然、最亲切的交流方式让我想起了加拿大人。加拿大人无论是在同一个公司里还是在地铁、公园、马路上这种较为公共性的场所,只要是两个人同时处在了一个相对狭小范围的空间内,对方都会很友善地和你打招呼。有时是简单地说一句“hi”,大多数情况是一个“纯粹、热情又自信”的眼神。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很有趣的一件事。那是第一天去学校上课,由于去得比较早,教室的走廊里除了我还没有其他人。等着等着,我索性无聊地靠在了电梯对面的墙上。奇怪的是接连几个从电梯里出来的穿着挺拔、手拿硕大starbuck咖啡杯的龙源期刊网工作人员一走出电梯,看到我一个人在那儿都对我点头微笑,投来欧美人早晨上班所特有的精神饱满、愉快振奋的目光。起初我真的很奇怪,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果有人无故向你投来哪怕是友好的眼神,都会被误解为别有用心。如果是年轻的姑娘甚至会想“他不是有什么企图吧”。后来时间久了我知道了这是他们在很有礼貌地和你打招呼。加拿大人真的很喜欢用这种方式打招呼。如果在路上遇见自己喜欢的女孩儿他们甚至会直接跟对方说“hello,youaresobeautiful,Ilikeyou”(你好,你好漂亮啊,我喜欢你)。这时女孩也会礼貌性地回应“thankyou”(谢谢)。两人相视微笑之后又匆匆而过。加拿大人就是这样简单,喜欢什么东西就要表达。而且他们似乎很容易喜欢上什么。目光友好的微笑就是他们表达“你好”“早上好”“这里好美啊”“你的孩子好可爱”“这咖啡闻起来好香”等的一种方式吧。在这方面,日本人则通常用“你好”这种语言上的问候来表达。有时他们甚至会刻意回避直接的眼神交流。如果是在公司或家里,日语里的“你好”还包含着“好早啊”“辛苦了”“嗨”等含义。但是日本人对于自己不认识的人是绝对不会打招呼或者随便给予微笑的。如果有人那么做,日本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咦?他认识我吗?”所以说日本人的打招呼、眼神交流只限于认识的人。不认识的话他们会视而不见。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倒是有一点相似,但是中国人与日本人有所区别的一点是:中国人对于认识的人打招呼似乎还要分几种情况。对于有利益关系的很热情而客气,对于很熟悉的则要随便一些,对于不是很熟悉但是单纯认识的则比较冷漠。日本人在这些情况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对待。但是需要提的一点是,日本人在打招呼说“你好”的时候也不是直直地把目光对准对方,而是含胸低头,微微看对方一眼又马上抽回的状态,很含蓄、很腼腆的一种打招呼的方式。比如日语里就有一个专门表示毫无顾忌地注视对方的副词“じろじろ”,而英语里恐怕只有“stareat”与它的意思相近。而“stareat”也只是表示凝视、注视某人某物,并无无礼之意,除非加上“uncourteously”(无礼地)这一副词才从字面结构表达了“じろじろ”的含义。中文也如此,找不出单独的一个副词或是一个动词来表达毫无顾忌地注视对方的状态。可见日本人对于直视对方还是很忌讳的。除了打招呼,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加拿大人和日本人用餐时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加拿大曾经是英法的殖民地,其文化深受欧洲的影响,又因与美国毗邻,所以与美国的地缘关系又把美国文化带到了加拿大。总体来说,加拿大是以烤制食品和咖啡为主的欧美饮食习惯。用餐时一般使用刀叉。即使在家里用餐也多采用分餐制,即在每份菜肴的盘子里都备有一个公用的勺子,以便人们把菜拨到自己的碟内食用。这种做法与中国的聚餐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讲究的是团圆、和气的饮食氛围,所以吃饭时大家通常围圆桌而坐,共饮一席。(加拿大用的是方桌)日本人也是方桌比较多,而且也是分餐,但日本人使用筷子。加拿大人在吃饭的时候会侃侃而谈,尤其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会赞不绝口。(他们是绝不会吝惜赞美任何一个他们觉得美好的东西的)。款待加拿大人其实很简单,不必设烟酒、不必劝菜,更不必像中餐里一样主人说提酒词。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款待。日本人在餐桌上也不侃侃而谈,只是简单的寒暄。日本人在用餐前一定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吃了),吃完以后要说一句“ごちそうさま”(吃好了,谢谢),说完这句话,主人便不再为客人加菜添酒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是在饭店请客,要等主人付完款才能说这句“ごちそうさま”,否则就等于说“你去买单吧”的意思了。日本人不强行劝酒,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而是互相斟酒。说到用餐日本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宴席上快要结束用餐的时候被问到“您还需要再来一些吗”之类龙源期刊网的,礼貌的做法是象征性地再要求添一些。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如果拒绝添菜其实是对主人厨艺或者是主人推荐菜品的否定。所以应该注意的是给日本人盛饭时一定不能盛得太满,以免在最后这种象征性地“おかわり”(再来一碗)时引起尴尬。中国的情况就无需赘言了,酒足饭饱之后主人的这一句“还需要再来些什么吗”,其实只是一句“大家都已经吃饱了吧”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若真有人不识时务地说“再添一份”之类的,不但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还会使主人落到款待不周的尴尬境地。所以,即使没吃饱,中国人也会说“吃得太饱了”。如果是被加拿大人款待,那一定要如实回答,不然如果被主人发现他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够真诚,不适合做朋友。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三个国家相同而又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加拿大较为正式的场合,比如约定的会见、谈判、会议,对于其开始的时间不论宾主都需要严格遵守,“过时不候”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准则。许多正式会议,其每项议程的起始时间甚至都被安排得精确到秒。这一点日本与加拿大是相同的。但是加拿大人不仅对开始的时间执行得一丝不苟,对于结束的时间也毫不含糊。比如在公司,如果到了下班的时间一个员工把手里做了一半的工作扔下就走是不会遭到半点责备的。因为在加拿大人看来,按时下班是每一个员工的自由。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的做法则与之完全相反。日本人即使到了下班的时间,即使手里的工作已经做完了,也要再找点事情来做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唯一的区别是日本人无论如何不要做第一个离开公司的人,有人走了自己才会走。这或许和他们所追求的“保持同一性”的民族特性有关吧。中国人则向领导看齐,领导不走,坚决不走;领导若走,没做完也可以走。就是说一定不会先于领导下班,但是如果领导提前走了,自己也有可能跟着提前下班。最后,我想谈一谈三个国家“礼尚往来”上的区别。互赠礼品是古今中外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这一点在中国、加拿大、日本也不例外。日本一年有两次互赠礼品的习惯,分别是在7月中旬和年底,叫做“中元”和“岁末”。这两个节日主要是为了感谢半年或一年来帮助、照顾过自己及家人的人,如乔迁新居时帮助过打扫房间、生病时来探望过、在工作方面给予过好的建议等的人。现在这个习俗虽然不再那么严格地被遵守了,但是给别人添了麻烦之后写“礼状”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礼状”就是中国的感谢信,顾名思义为了感谢对方曾对自己的帮助而特意写的一封书信(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日本的礼状也不可用电子邮件代替)。日本人送礼时往往喜欢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一双筷子等。日本人喜欢送筷子,因为筷子和桥梁发音相同,谐音为搭上“友好之桥”。但是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或2的倍数的礼金,因为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表示分离。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红色也不宜,最为合适的是花色包装纸。而且除了特殊原因,日本人是不会送特别贵重的礼物的。在他们看来礼物仅仅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如果过于贵重会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这一点加拿大与之相似。加拿大人在送礼物时,不在乎礼物本身的价值,而更在乎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他们通常会送鲜花、巧克力、红酒、书和唱片等,有时甚至是相当便宜的小装饰品。而别出心裁和个性化的礼物则最受欢迎。送礼时往往要配上卡片,在加拿大人看来,贺卡和礼物本身一样重要。此外他们还会特别营造出浪漫的气氛,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在“礼仪之邦”的中国,送礼则显得郑重而规矩繁多。中国人有写礼单的习惯,尤其是在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婚礼用红纸,葬礼用白纸,在上面写下送礼者的名字和礼数,以便日后还礼用。这个习俗在日本也有。不同的是中国在还礼时,所还之礼一定要高于接受的礼金额或者至少要与其相等。这样才会显示出自己是个处事大方、有情分的人。而日本在还礼时龙源期刊网与之相反,或者与收的礼相等,或者比收的礼略少一点点。如果还的礼远远高于收到的礼,会给对方造成压力,显得对方占了便宜。中国人送礼讲求形式,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虽说“礼轻情意重”,但是情义重不重、感情深不深厚往往还是要看礼物够不够有分量。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直接包红包、送购物卡是最普遍的,可能大家觉得这样的礼物更实际吧。此外,中国人在收礼物时一般是不会当场拆开的,那样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而在加拿大和日本收到礼物时一定要当着送礼者的面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以示对对方的感谢。三个国家,在打招呼、添菜、守时、送礼等这些极其细小的方面竟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加拿大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由于在过去的多年里曾是英法两国的殖民地,所以加拿大人身上既有英国人的绅士气质,也有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加上与美国毗邻,也有美国人乐观自信的一面。上文提到的加拿大人的热情的打招呼方式、简单直率的用餐礼节以及苛刻严谨的时间观念和精心浪漫的送礼习惯都是这些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所以与加拿大人交往在遵守礼貌原则的基础上随性自然就可以。日本与中国地处亚洲,深受东方文化和儒教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等级观念比较严重,所以两国的行为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日本在近代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脱亚入欧”的国策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