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业知识第一篇护理健康教育学1、健康教育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自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2、医院健康教育是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病人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3、《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即倡导、赋权与协调。4、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5、人类的本能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6、人类行为的特性:①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②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小,可塑性越大;③差异性。7、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反射、自我控制、调试、顺应、应对、应激。8、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一般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②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展阶段一般在3~12岁内,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③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一般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可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为;④巩固发展阶段:一般在成年后,持续至终身。9、人类的行为受到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的影响。10、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11、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12、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型:①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②避开有害环境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③戒除不良嗜好行为: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④预行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时使用安全带;⑤保健行为: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等行为。13、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危害性、明显和稳定性、习得性。14、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②致病性行为模式;③不良疾病行为;④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15、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行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16、健康信念模式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认识: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感性,认识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17、传播的要素:传播者、手传者、信息与讯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18、传播的分类:①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体传播形式;②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③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价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④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定规模的信息传播。19、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询谈、交谈、劝服、指导。20、提问技巧:①封闭式提问: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②开放式提问: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③探索式提问: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④偏向式提问:适用于提示对方注意某事的场合,如“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⑤复合式提问。21、反馈技巧:①肯定性反馈;②否定性反馈;③模糊性反馈:当需要暂时回避对方某些敏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22、非语言传播技巧有动态体语(即通过无言的动作表情达意),仪表形象,同类语言,时空语(即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23、小组讨论的人数一般以6~10人为宜。讨论时间般掌握在1小时左右。24、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符号通用、易懂,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25、受者的心理特点:求真、求新、求短、求近26、高可变性行为:①正处在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②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内;③在其他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的实例的行为;④社会不赞成的行为。27、低可变性行为:①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②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行为;③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的为。28、影响教育诊断的因素:①倾向因素:指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信念和价直观;②促成因素: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需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包括保健设施、医疗费用等;③强化因素:指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的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戚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等。29、总体目标一般由三个“W”和两个“H”组成,即Who--对象。What--实现什么变。When--实现变化的时限。Howmuch—变化的程度。Howtomeasure--测量的方法。30、效应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健康相关行为等四方面。31、回归因素是指由于偶然因素,个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但在以后的测试中又能恢复到原有的实际水平的现象。32、霍桑效应:人们在得知自己正在被研究和观察而表现出的行为异乎寻常的现象。33、门诊教育包括:①候诊教育,指在病人候诊期间,针对候诊知识及该科的常见性疾病的防治所进行的健康教育;②随诊教育,指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的口头教育和指导;③咨询教育;④健康教育处方。34、病人健康教育实施程序:评估教育需求、确定教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第二篇医院感染护理学35、医院感染定义: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36、医院感染的诊标准: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住院日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病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⑤由于诊疗操作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⑥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37、非医源性感染:①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刺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④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38、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39外源性感染:亦称交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及探视者,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及环境等的医院感。40.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引起这类盛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病人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可引发此感染。41.原位菌群失调是指生活在原来部位的正常菌群发生了数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一度失调;失调因素被消除,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称为可逆性失调;二度失调: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称不可逆性失调;三度失调:又可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42.移位菌群失调的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菌药物。43.细菌定植条件:必须具有黏附力、适宜的环境、相当的数量。44.有活动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有大量金色葡球菌定植的病人可排出大量细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源。45.医院感染中,泌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是大肠杆菌。46.肺炎克雷伯是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47.念珠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或免疫力低下病人身上,常导致深部感染。48.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妥善保存监测资料至少3年。49.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50.医院感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通常内住院病人)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51.医院感染罹患率:用来统计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的频率。医院感染志率=(观察期间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同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人数)×100%52.《医院感染管理法》和《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中规定,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报告: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53.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①10例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54.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工化的处理。55.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及真菌孢子。56.消毒灭菌基本原则:①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②耐热、而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③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洁,再消毒;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57.高效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真菌、病毒口绝大多数细菌芽胞。58.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59.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植入物等。采用灭苗处理。60.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机管道、压舌板等。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效果以上消毒的消毒方法。61.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床头柜、被褥、地面,痰盂和便器等。可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62.对受到致病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63.压力蒸汽灭菌法:①适用范围: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不适用于油类和粉剂的灭菌;②类型: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温度121℃,压力102.9kPa,器械灭菌时间20分钟,敷料灭菌时间30分钟;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132-134℃,压力205.8kPa,灭菌时间4分钟;③包装: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kg。灭菌包体积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苗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cm;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50cm;④装载: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不应超过柜室容积80%;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应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⑤物品存放: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64.紫外线消毒: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Μw/c㎡。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³,照射时间≥30分钟。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灭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探试。6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