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误诊一例【关键词】出血热;误诊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体温至38℃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状入院治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在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皮肤充血性皮疹,在发病后第5~7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1天后发展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到第12天消退。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2讨论2.1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有许多相似,如发烧、头痛、四肢酸困、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等。但如果仔细分辨,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出血热和感冒至少有三个区别:2.1.1是合并症状不一样。感冒发烧一般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流鼻涕、打喷嚏、吐痰液等等。而出血热则无此症状或症状极不明显,再则出血热病人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眼球结膜充血,颜面、颈及上胸部潮红均似酒醉一般)症状表现较为典型。2.1.2是常规检查的结果不一样。出血热病人的血和尿常规都会出现异常,血象呈现“三高一低”(即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异常增高、血小板降低)的情况,尿常规也会出现尿蛋白骤然增多的现象。2.1.3是发烧降温后的病情不一样。一般感冒发烧体温下来后,病情减轻,而出血热病人发烧消退后病情反而加重,并出现低血压、少尿或多尿等异常,感冒则无此状况。2.2出血热的临床表现2.2.1发热及毒血症症状: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在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2.2.2.消化系统表现:发病后第2~3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1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2.2.3.出血:发病后第4天开始有程度不等的出血,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2.2.4.其他: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第5~7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1天后发展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到第12天消退。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亦有发生睾丸炎的报道。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天。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3出血热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3.1免疫荧光技术(ifat)为常规方法之一。用于早期诊断。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可溶性抗原,用竟争法检测阻断抗体,特异、敏感,又可避免需要荧光显微镜。3.3免疫粘附血凝法(iaha)用于检测抗体,此法简便易行,非特异反应少,敏感性好。3.4反向被动血凝法(rpha)用于检测体液病毒抗原,与elisa法滴度基本一致。3.5放射免疫法(ria)3.6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中和抗体是ehfv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重要抗体,是目前用于病毒血清学分型的主要依据。3.7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3.8应用cdna探针检测ehfv-rna的研究,最近国内外先后获得了病毒的m、s片段的多个cdna克隆,可用于制备检测ehfv核酸的探针。检测ehf患者血液、尿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hfv核酸,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为发病机理和诊断研究提供了先进手段。4出血热早期诊断的要点4.1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4.2发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及消化道症状。4.3查体时应特别注意充血、水肿、咽部及软腭充血、皮肤瘀点及液下出血点和肾区叩痛等。4.4发热病人早期出现尿蛋白阳性而且迅速增加,应按疑似出血热对待。4.5血象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对本病诊断有帮助。4.6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或双份igg抗体,或作血液白细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该病在农村及城镇都有发病,多途径传播,病情复杂,易误治。每年秋末、冬初是流行出血热的高发季节,这期间同时也是感冒发病率较高的时期,若把出血热当成感冒来治就会酿成悲剧。所以,患者和医生均应慎之又慎。尤其是“三痛”和“三红”现象突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防止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