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从改变自我开始那一年,我18岁。因为痴迷网络游戏,高考成绩一败涂地。在这个时候,我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继续上学,还是向父亲一样打工一辈子。在这个所谓的人生四岔路口,我突然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去选择,也不知道选择的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但困难从不因为你的懦弱而消失,终究还是要面对选择。母亲说,“我上学只上了一年,认识的字只有你的名字,但我知道现在的社会不是靠学历就是靠技术吃饭,这事你得问问你爹。”一向沉默的父亲为了我的前途,第一次低下了头,不断的“讨好”别人,毕竟他也不懂。但是父亲知道不能让我重复他的人生。难以想象,曾经沉默寡言,鄙视权贵的父亲竟因为我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几天后,父亲对我说,“你也18岁了,现在你要么读一个三本院校,学费高昂,国家没有补助,毕业也不好找工作;要么选择一个技校,学费低点,学个技术吃饭,找个工作容易点;要么你就下来干活。说实话,我不愿意重复父亲的生活,但是我也不愿意读技校,但家里的具体情况告诉我,除了技校,我别无选择。选择的对与错,不是谁说了算的,关键在于怎么走,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踏入技校正赶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我们技校生的学费不仅得到了全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还可以申请贫困补助,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学金。此时此刻的我不得不抓住这个最好的机会。为了感恩父母,我只有改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好。课上我认真听讲,实训场地我争分夺秒,不断的逼着自己做一些不喜欢做但是却有意义的事情。此时此刻,我非常明白国家需要技术型人才,需要工匠精神。最伟大的发明离不开我们技术工人的实践。1964年,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实验离不开技术工人细致操作;中国高铁享誉世界离不开我们技术工人的缜密操作;中国的转型发展,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更加离不开我们技术人员的滴滴汗水。科学家、发明家制作的各种蓝图畅想最终脱离不了我们技术工人的实践。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匠心精神,不是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可以成为工匠大师。发扬工匠精神,不是口头一句话,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是实践,是行动。但工匠精神落在我们技校学生身上,不是单独存在的。工匠精神是一个纽带,联系着国家、学校、家庭。作为95后,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是国家让我们生活稳定,是国家为我们成才的路上铺平了道路;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学子都应当争做工匠大师,树立工匠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心静,不浮躁,不气馁。脚踏实地学习,虚心请教。其次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学校生活,也就是练本事的时间,将老师的学问榨干,知识榨干。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紧随时代步伐,最大化充实自我,丰富自我。谁抛弃了互联网,谁就放弃了未来。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看着天和理想,但要到达目的地,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