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认同权威认同自己回避心理防御机制定义心理防御机制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越近似于变态心理。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固定化——以某种模式反复出现目的性——保护自我和自尊免受威胁缓冲性——避免焦虑、挫折、压力使其受伤间接性——间接为某些需要提供出路经常性——正常时候有,变态时候也有非意识化——无意识的自动化运行预警信号——可能是一种精神异常心理防卫机制的特征: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防卫机制的类型四大类(按心理成熟度分类)“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Mechanism)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Mechanism)“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sm)第一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Mechanism)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第二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Mechanism)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sm)这些机制常见于几乎任何年龄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一)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三种形式:按行为性质划分: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冲动、想法、情感和经历,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这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是比较原始的压抑,在潜意识层很活跃;中国文化中的“忍”、“隐忍”是一种压制,形成忍的习惯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机制,忍无可忍时,就超出了自我的控制,不能忍而强忍,对心身有害;中国成语中“触景生情”有时是因为压抑物被唤醒;“口误、笔误”也是压制内容不小心冲破了自我的控制;“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死”这样显见的事实也常常被人遗忘或抑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焦虑;梦是很重要的释放压抑的方式,以减少自我的压力,所以,如果做了很荒诞、很不道德的梦,不必自责,不必焦虑,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的压抑在梦中得到了释放。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选择性或目的性遗忘常表现在失去记忆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御方式就是压抑。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丁校长是个爱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压抑防御机制。2、否定(denial)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意志薄弱、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机制。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名深爱妻子的鳏夫在妻子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对这名鳏夫而言,跟清醒地承认妻子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他容易接受。否认的心理在癌症患者中较常见3、退化(regression)倒退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放弃成人模式,退回幼儿模式。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也是退行行为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丈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行就是一种心理症状了,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行行为。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一个成年人,当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表现形式:人向物的退化成熟像幼稚的退化不满足像超能量的退化不熟悉向熟悉退化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网络用语幼稚化是好是坏?(二)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1、反向(reactionformation)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便以夸张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用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真实的欲望。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爱恨互换慷慨与吝啬放纵与节约不满与关心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某人极需要某种东西或名誉地位,却表现为极力反对、推却或无所谓;在班上暗恋某女生却故意对她冷嘲热讽或恶作剧,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当某人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却表现出明显地照顾别人中国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俗语“赶狗人穷巷”也都是反向的表现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至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至牙,且妈妈不喜欢。”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生活中常说的: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人才;•病人把因疾病导致的明显体重下降解释为“减肥”;•有的人上课迟到了,当被询问理由时,他可能援引其他人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