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纳米药物摘要:药物纳米载体是纳米生物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它有高度靶向性、缓控释、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率和吸收率等优点,有助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它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关键词:药物纳米载体癌症靶向作用不良反应正文:纳米药物既是国际科学前沿,也是与人类生存和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问题,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年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癌症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医学难题之一,尽管为了攻克癌症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的尝试,但至今癌症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仍然不尽如人意。纳米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线生机。药物纳米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和基因治疗。与传统分子药物相比,纳米药物的最大优点在于,纳米药物利用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容易进入细胞而实现高疗效;纳米药物的比表面积大、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或活性中心多,可以实现治疗与疗效跟踪同步化;材料的性能优越,便于生物降解或吸收;纳米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层等结构特性,易于药物缓释控制等。另一方面,很多纳米药物可以制成缓释剂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也可以制成靶向药物,纳米载体将药物主要输送到人体特定的器官,减少了药物毒副作用对正常器官或组织的损害。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应具备以下性质: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具有较高的包封率;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具有合适的粒径与形状;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等。根据专家介绍,通常的纳米技术主要集中在1-100nm尺度,但是纳米药物的尺寸范围会更大一些,约在1-1000nm尺度上开展研究。目前纳米药物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一是利用纳米技术改良传统的分子药物,比如研发具有精确表面模式的纳米颗粒载体、通过药物靶向试剂来携带已有的药物,实现靶向输运、降低毒副作用、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度等。二是发现全新的纳米药物,如利用崭新的纳米结构或纳米特性,发现基于新型纳米颗粒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或诊断药物。在诊断方面(在影像学诊断中),纳米粒可被广泛应用。例如,静脉注射纳米氧化铁造影剂以后,氧化铁颗粒被血液带到身体的各部位,但只在肝脏和脾脏被网状内皮细胞吸收。恶性肿瘤组织仅含极少量的网状内皮细胞,只能吸收少量氧化铁。纳米氧化铁造影就是利用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之间的这种功能差别,显示出其对病灶诊断的特异性。由于纳米氧化铁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数量不同,会造成信号强度的差别,因此病灶与正常组织在磁共振图像上会有较大的对比。肝癌患者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常已到晚期,难以治愈,因而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治疗方面,目前,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聚焦超声刀、伽玛刀等。手术不能切除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转移病灶,如术后不注意后续治疗,肿瘤会很快转移复发。放疗对正常组织可造成永久性有时甚至是致命性损伤。化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不仅有各种毒副反应,还使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体质下降。介入治疗、焦超声刀、伽玛刀等治疗手段都属于局部治疗,不能解决全身转移和复发问题。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从实现靶向治疗以及提高药物利用度等方面考虑,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了能够作用于细胞水平的医学技术领域上。作为药物载体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药物载体。纳米粒用作药物载体的显著优势即靶向定位,载药纳米粒可作为异物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在网状内皮系统聚集,将磁性纳米颗粒与药物结合,注入到人体内,在外磁场作用下,药物向病变部位集中,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将显著提高肿瘤的药物治疗效果。国内外研究表明,顺铂是治疗头颈肿瘤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存在血循环停留时间短、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寻找高效而低毒的衍生药物或给药方法。靶向化疗为本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当今我们要解决的是肿瘤的耐药机制,而其耐药机制又被称为后天耐药性或获得性耐药(acquiredmultidrugresistance)。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有固相法,气相法,液相法和微乳液法。①固相法是通过从固相到固相的变化来制造粉体药物。目前很多中药的纳米制剂是固相法获得的。②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形成纳米微粒的方法。③液相法以均相的溶液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使溶质与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经热解或水解等处理后得到纳米微粒。④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而制备的药物载体要对于指定的病变部位有特定的靶向作用。这种有靶向作用的制剂为智能药物制剂,所谓智能化药物制剂,是指能依据病理变化将药物送到指定的病变部位,发挥出药物的最大疗效,而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药物制剂。同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血药浓度稳定在安全有效的范围的药物制剂。该类药物制剂广泛用于实质性肿瘤的治疗。新的药物制剂的特点是:药物能主动或被动地流向或滞留在靶位,并且根据病理变化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流向或滞留在靶位的方式有:①依据机体不同组织部位对不同大小微粒的滞留性不同而建立的称为被动靶向,如微球剂、毫微球剂、脂质体、复乳等;②利用生物的复合体,免疫机能而设计的靶向给药系统。智能化药物制剂是当前药学界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纳米药物制剂不但可以增强难溶药物的溶解速率并改善其吸收,而且按载体材料,还可使一些在体内被快速代谢失效的速溶药物减慢溶出度,延长体内的药效时间。目前采用类脂、薄膜、糖脂、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即可达到此目的。现已制成含药的纳米囊、纳米球、脂质体等药物微粒在体内随着其载体的缓慢降解而逐步溶出,达到溶解速率过快的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的目的。纳米药物制剂可透过人体内各种屏障,对于人体中各个部位的肿瘤治疗有很强的选择性,并且能针对性的瞄准病灶部位,从而发挥药效。但是,纳米材料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一定的缺点。一些纳米材料显示出毒性特征,特别是纳米材料与人体或环境相互作用的后果还不清楚。这些危险与不确定性高度提示纳米技术应该被视作为双刃剑,在纳米材料被加工成商业化产品之前,应充分研究其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及其毒性的消除措施,为合理利用纳米材料奠定理论基础。当前大多数纳米药物制剂的靶向性研究都选择肿瘤细胞为靶位。研究的目标是:将药物送到特异的组织、器官,甚至单个细胞、细胞器区域浓集或释药,使药物在靶位保持有效浓度和足够的时间,而摄取到全身的剂量很少。这样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纳米药物作为崭新的一类制剂,为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给医药界带来了观念性变革,已受到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加速我国医药与国际医药业发展接轨的步伐,更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化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纳米技术不但可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药效及降低毒副作用,并有极强的靶向作用。为重要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启了更新的一页篇章。参考文献:1.《纳米药物-21世纪医学技术的重要方向》技术与市场第16卷第4期2009年纳米技术2.《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述》张敏中华中医药学刊第26卷第一期3.《肿瘤纳米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李维纳米技术4.《肿瘤纳米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高能物理研究所5.《新型纳米药物克服肿瘤化疗抗药性》梁兴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进展6.《纳米药物的靶向作用及不良反应》白荣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8期7.《纳米药物制备工艺与设备研究进展》蔡霞工程工艺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