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courtesyname):怒安号(pseudonym):怒庵傅雷简介1908.4.7—1966.9.3上海南汇县人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音乐鉴赏家⊙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中。⊙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辞激烈,被徐汇公学开除。仍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1928年,开始留法四年。⊙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收为会员。作为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翻译的作品及时间•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Voltaire(伏尔泰),Balzac(巴尔扎克)andRomainRolland(罗曼罗兰),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1934:20LecturesonWorldMasterpiecesofArt《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1934:ViedeTolstoibyRolland《托尔斯泰传》•1934:ViedeMichel-AngebyRolland《米开朗基罗传》1942:ViedeBeethovenbyRolland《贝多芬传》•1949:EugénieGrandetbyBalzac《欧也妮·葛朗台》•1950:LePèreGoriotbyBalzac《高老头》•1952:巴尔扎克《贝姨》、《邦斯舅舅》•1953:ColombabyMérimée(梅里美)《嘉里美科隆巴》••1953:Jean-ChristophebyRolland《约翰·克里斯朵夫》•1963:Philosophiedel'artbyTainePersondata丹纳《艺术哲学》傅雷在翻译上的见解见解之一:“重神似不重形似”“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一句,似可看做傅译的座右铭。傅雷对“神似”作了如下注脚:“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况东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当中文不足以传达原著的信息时,傅雷主张在翻译中“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现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式及修辞法中有许多是受外语影响的结果。从文字上说,傅雷力求达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原文:Charlesemportadonc….leplusjolisdepairs.Ilemportasacollectiondegileslesplusingenieux….Ilemportatouteslesvarietesdecolscravatesenfaveuracetteépoque.IlemportadeuxhabitsdeBuisson…Ilemportasajolietoiletted’or,….Ilemportasescolifichetsdedandy,…..•译文:因此,查理带了巴黎最漂亮的猎枪,……他也带了全套最新奇的背心……还有当时风行的各式硬领与领带,名裁缝蒲伊松做的两套服装……。一套华丽的纯金梳妆用具也随身带了。凡是花花公子的玩艺儿,都已带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这一节,巴尔扎克连用六个emporta作艺术渲染。此种修辞方法能强调、突出文章某一内容。原文的修辞手段,如果直译,在译文中也能收到同样的修辞效果,翻译时当尽量照搬。要是直译收不到同样的效果,甚至使译文糟糕得读来不顺口了,就得改换译法。巴尔扎克这段文字直译成中文,看来行不通。傅雷另辟蹊径,略去了四个人称代词“il(他)”;“emporta”(带来了)也多用不同译法,其中有一个干脆不译,与上文“还有当时风行的各式硬领……最讲究的内衣”一句一气呵成,把原著的神韵再现了出来。见解之二:“以艺术修养为根本”傅雷说:“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傅雷译过罗曼·罗兰(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的《贝多芬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共有五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小说中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写出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两部作品。《贝多芬传》在傅雷以前有三种中文译本,但傅译本出版后便一捶定音,再无重译本了。据说,在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傅雷是边听音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罗兰讲海顿就听海顿的交响乐,讲勃拉姆斯就欣赏勃拉姆斯。傅雷感情的波澜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起伏,终于译完了全书。见解之三:“化为我有”傅雷力倡在多译之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就是为了尽可能忠实与原作。傅译忠实、贴切,又布局一格。傅雷呕心沥血的目标就是使“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例如,傅雷把“lePereGoriot”译成“高老头”,这便是是意译。很多译者对此有非议,主张一定要直译成“高里奥爸爸”。而在书中,高老头的形象绝不是一个什么姓高的中国老汉,他只是一个法国十九世纪落魄的面粉商。个人作品名人评价•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拿傅雷译文与法文对照,读到精彩处,原著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令人击节赞赏。----罗新璋•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如此紧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活着一样。优秀的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的阅读中,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池莉《沉下去浮上来》•我们如果仅仅从翻译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傅雷是不够的,因为傅雷不仅仅是翻译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他传播的是思想的圣火,他是”思想圣火传播者永远的榜样。-----哲学家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