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简要了解二战和卫国战争2、了解作者生平3、学习字词,清除拦路虎4、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肖洛霍夫•(1905.5.24-1984.2.21)•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域,苏联作家。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卫军”,隔年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并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夫跃升为世界级作家。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邂逅(xièhòu)瓦砾(wǎlì)嗜好(shìhào)•刹那间(chànà)刹车(shāchē)•狼吞虎咽(yàn)咽喉(yān)哽咽(yè)呜咽(yè)•胳肢窝(gā)胳肢(gé)胳臂(gābei)胳膊(ɡēbo)•1、开头:“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2、中间:索科洛夫的自述•成功逃回部队•邻居来信,传来噩耗•找到儿子,憧憬未来•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背井离乡生活•3、结尾:我和“索科洛夫”的分手•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5段。“我”逃回部队,得知家人已逝。•第二部分:6—10段。找到儿子后,又失去了儿子。•第四部分:11—26段。复员后,认识并收养了凡尼亚。•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叙述。•好处:带给读者真实感,现实感和亲切感。•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问题一: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普通的士兵——索科洛夫•遭遇从引文开始:•别妻,战场被俘(悲)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喜)•得知自己家破人亡(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喜)•儿子牺牲(悲)收养孤儿(喜)•因车祸外出谋生(悲)?问题二: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1、详细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2、深入解读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内涵3、反思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弘扬和平的重要性4、完成课后习题•讨论: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有感情的读出来,在说说感动的理由。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第一自然段•“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第五自然段•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第九自然段•“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第十九自然段•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一个人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千万人•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苏联•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人类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1、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2、谴责法西斯主义(战争)的罪恶。•3、爱好和平,祈祷和平。•1、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2、题材截取创新。•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1、小说中不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2、小说学习的方法点播•(1)重点掌握: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2)题型包括一下三种类型:•A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情节。•B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以此加以概括。•C文章内容意在表明什么内涵(主旨)。•D辨析小说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第一课时:•练习册:一、基础知识应用•二、阅读与能力(三)归途•第二课时:•练习册:二、阅读与能力(一)(二)•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我,那么当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用200字的小短文简要表达。小说常识: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祝福鲁迅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关于《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力也被剥夺了。注音•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蹒跚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xuānzàotuántàbíqíkănjŭjúezĭpáoluòyăokēcùxīnlĭtuòpánshānpiēxùnyănxūn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探究作品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祥林嫂年谱•二十六七岁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二十七八岁被迫改嫁,生儿阿毛•二十八九岁丧夫•三十、三十一岁阿毛被狼吃,回鲁镇务工•三十四五岁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四十上下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祥林嫂悲惨遭遇)•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情节•初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眼睛:顺着眼。●再到鲁镇:肖像: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