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综考点精讲》第一部分教育学考点·著名教育家的贡献1.孔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重视因材施教。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著有《普通教育学》;提出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现代教育的“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5.卢梭:著有《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6.洛克:著有《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7.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8.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9.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律表现启示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循序渐进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个体自身的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可以互补。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材施教考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考点·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1)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2)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考点·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的。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4考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从纵向来看,双轨制在向分支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2.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考点·三种典型学制1.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考点·典型的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学科中心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5主义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学生中心主义(经验主义、活动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如杜威所说的“在做中学”。考点·课程的类型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内容属性学科课程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代表人物:怀特海。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6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又称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又称公开课程。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这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考点·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1.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或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7考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观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教学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8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学观1.学习者为中心2.教会学生学习3.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考点·学生的基本特征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考点·学生的权利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1)身心健康权(2)人身自由权(3)人格尊严权(4)隐私权3.财产权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考点·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的角色。9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所以,教师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