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临床景丁丁医学寄生虫学笔记总结总论第一章引言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1、定义: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目的: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基础。3、范畴: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1医学原虫(medicalprotozoa):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肉足鞭毛门:叶足纲: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动鞭纲:鞭毛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纤毛门:动基裂纲: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顶复门:孢子纲:孢子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2医学蠕虫(medicalhelminths):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多细胞软体动物,借身体肌肉的伸缩作蠕形运动。2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虫、钩虫等扁形动物门:吸虫纲:肺吸虫、肝吸虫等绦虫纲:猪、牛带绦虫等3医学节肢动物(医学昆虫)(medicalarthropods):是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蚊、蝇、蚤、虱、白蛉等昆虫蛛形纲:蜱、恙螨、疥螨、蠕形螨、尘螨等蜱螨二、寄生虫的危害性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作为病原引起疾病:6大主要热带病(1975年):除麻风病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包括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锥虫病(包括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10大热带病(2000年):+结核、登革热B.作为媒介引起疾病传播C.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1、种类多(229种→2005年已达232种);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1956年):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钩虫病。3、肠道寄生虫感染仍然十分严重?4、组织内寄生虫病(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也是常见和多发病种。5、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6、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境外寄生虫病在我国也有发现。7、我国目前常见多发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疟疾、囊虫病、钩虫病、包虫病、旋毛虫病、阿米巴病四、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新识别的和未知的寄生虫病。3再现寄生虫病:一些早已被人们所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寄生关系及其演化(一)寄生与寄生关系:共生(symbiosis):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根据它们间的利害关系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海葵—寄居蟹,结肠内阿米巴—人2、互利共生(mutualism):彼此受益。例如:白蚁—鞭毛虫3、寄生(parasitism):两种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依附于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夺取营养,造成损害(即一方受益,一方受害)。例如:蛔虫—人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宿主:受害的一方。(二)寄生关系的演化1、形态变化2、生理功能与代谢方式的改变3、侵袭力的变化4、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5、基因变异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一)寄生虫生活史(lifecycle):是学习寄生虫学的重要内容。1、定义: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2、主要内容:生活阶段;感染阶段(期)、感染途径、主要感染方式(预防有关);移行途径、寄生部位及阶段(致病有关);排出方式(病原学诊断有关);宿主的种类和数量:终宿主、中间宿主、传播媒介、保虫宿主(与流行和预防有关)。附:感染阶段(期)定义:虫体侵入人体体内能继续生存和发育的时期称感染期。4(例子:以血吸虫生活史为例)虫卵毛蚴母胞蚴钉螺子胞蚴尾蚴日本血吸虫生活史3、生活史分型:A、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B、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区分意义:在防治上有意义(二)寄生虫及其类型按寄生部位: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按寄生时间:长期寄生虫、暂时寄生虫按对宿主的选择性: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parasite):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称为专性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parasite):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耐格里原虫。3、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parasite):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蝇蛆。4、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正常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与致病力增强,此称机会致病寄生虫。例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隐性感染(latent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易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P14(三)宿主及其类型1、终宿主(definitive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5按顺序可分第Ⅰ、Ⅱ中间宿主。3、保虫宿主(储蓄宿主、储存宿主)(reservoirhost):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并传播给人(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这类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终宿主,称为保虫宿主。4、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或transporthost):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虽然能够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适宜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一、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夺取营养:以半消化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为食,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如猪、牛带绦虫、蛔虫。2、机械性损伤:附着、破外细胞、堵塞管道、压迫组织。如蛔虫进入胆道、阑尾。3、毒性与免疫损害: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代谢产物对宿主有害。如溶组内阿米巴分泌溶组织蛋白水解酶,溶解肠粘膜、粘膜下层组织。免疫损害:超敏反应Ⅰ、Ⅱ、Ⅲ、Ⅳ。如蛔虫幼虫到肺部后其排泄物、蜕皮液作为抗原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蛔蚴性肺炎。(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三)相互作用的结果1、虫体被包围、杀死、排出(肠内虫体)→痊愈。即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感染者(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寄生虫病(parasitosis):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一)带虫者、慢性感染、隐性感染1、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2、慢性感染:6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3、隐性感染:(二)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tism):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的现象。(三)幼虫移行症:1、定义: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其体内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的病变2、类型:A、内脏幼虫移行症B、皮肤幼虫移行症3、特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中丙球蛋白增多、IgE水平升高(四)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ectopiclesion)。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1、免疫应答类型⑴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⑵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①消除性免疫②非消除性免疫(如带虫免疫、伴随免疫)2、寄生虫抗原的特点3、免疫逃避机制4、免疫应答特点5、超敏反应(变态反应)⑴Ⅰ型超敏反应⑵Ⅱ型超敏反应⑶Ⅲ型超敏反应⑷Ⅳ型超敏反应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一)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转续宿主也可作为传染源。(二)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a、经水传播b、经食物传播→食源性寄生虫病7c、经土壤传播d、经空气传播e、经医学节肢动物传播→虫媒病f、经直接传播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方式有:1、经口感染:许多寄生虫的感染期可通过食物、水、污染的手指经口而进入人体,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2、经皮肤感染:寄生虫的感染期主动经肤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的幼虫。3、经呼吸道感染:如疟原虫、丝虫。4、接触(直接与间接)感染:如阴道毛滴虫通过性生活感染5、自体感染: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如猪带绦虫、蛲虫。6、其他途径:经胎盘、输血等感染,如疟原虫、弓形虫附:感染方式=感染期+感染途径如蛔虫感染方式=感染性蛔虫卵+经口感染(三)易感者: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等a、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环境的生长、发育。如蛔虫卵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发育b、影响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如温暖、潮湿环境有利蚊子生长、繁殖、吸血、传病,少雨、干旱对其不利;环境卫生差(乱倒垃圾、随地大便)有利苍蝇孳生、传病。c、影响寄生虫在中间宿主及媒介节肢动物体内发育。低于15℃疟原虫不能在蚊体内发育,超过37.5℃疟原虫在蚊体内数小时死亡。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政治制度(五大寄生虫病的消灭与控制)、经济条件(日本预防日本血吸虫采用水泥沟)、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健全情况、卫生状况、生产方式、习俗等。三、寄生虫病流行特点1、地方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地区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气候条件:如钩虫病流行于温暖潮湿的地区,干旱、寒冷的我国大西北少、无钩虫82由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分布所定。钉螺分布于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故血吸虫流行于此。中华白蛉是黑热病主要媒介,分布于长江以北,故黑热病主要在长江以北。3与群众生活习惯有关:猪、牛带绦虫多流行于吃生或未熟的猪、牛肉地区;肝吸虫病流行于吃生鱼或未熟鱼的广东。4与生产方式有关:钩虫病常流行于南方,用人粪施肥的旱地作物区。2、季节性: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感染常有季节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媒介节肢动物或中间宿主的消长有季节性。如蚊、蝇、钉螺生长高峰在夏或秋季节。2寄生虫发育、繁殖受气候影响。温暖、潮湿最有利,如夏季对血吸虫、蛔虫卵3生产、生活活动:姜片虫感染多在收成水红菱的夏季;血吸虫感染多见于下水田、江、河劳动,打湖草,捕鱼,游水。3、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有些寄生虫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不要人的参与,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类地区称原发性自然疫源地,人偶然进入可传给人,如荒漠型黑热病。有些保虫宿主分布在人群生产生活区,寄生虫在动物─动物间,也可动物─人─人传播,这种地区称次发性自然疫源地,如血吸虫。在开发荒地、森林,勘探地质,修筑铁路和水库,应防止自然疫源地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传给人类。四、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国寄生虫病患者、感染者多,分布广,影响因素复杂,单治不防,很快重新感染,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普查普治病人、感染者的同时,必须大规模地开展预防工作。2、综合措施:单打断生活史一环,难以终止该寄生虫病流行。针对流行环节A、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