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127-2010 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40.10B92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127—2010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文稿版次选择2010-04-12发布2010-05-12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127—2010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蚌埠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蚌埠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玉刚、许百年、谢俊龙、聂海生、张怀平、张银根。DB34/T1127—20101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发酵床养猪的场址选择、场区规划、猪舍建设、土著菌采集培育、垫料配制、发酵床管理、饲养管理、防疫、消毒与档案记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育肥猪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规程GB16549-1996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T17824.1-2008规模猪场建设标准GB/T17824.2-2008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J39-1990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NY/T883-2004微生物菌剂标准NY884-2004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规程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5032-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DB34/T777-2008安徽省种猪场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发酵床养猪技术通过采集土壤中的有益土著微生物菌落,对其进行选择、培养、检验、扩繁,形成土著微生物原种,再按一定比例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副产品废弃物以及一定量的泥土、天然盐等进行混合,作为猪圈的垫料。猪在垫料上生活排放的粪尿,由垫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迅速降解,实现减排放的新型养猪技术。DB34/T1127—201023.2益生土著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当地土壤中,能降解自然中的碳、氮,又不对畜禽产生致病的菌群集合,如麹菌、纳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菌群集合。3.3生物有机肥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腐熟等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复合而成,具微生物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4场址选择猪场选址、场区规划与布局、配套设施、防疫与环境保护等要符合GB/T17824.1-2008、GB/T17824.3-2008、GBJ39-1990和DB34/T777-2008的要求。5圈舍建设5.1原有猪舍的改造5.1.1一般猪舍的改造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猪舍墙高3m,屋脊高4.5m,充分采光、通风良好,通常每间猪圈净面积不低于10㎡,预留1.3m宽为休息台放置料槽,其余建发酵床。屋面朝南面设置采光窗或透光瓦。自动饮水器安放在料槽的另一边。5.1.2非破坏式传统猪舍改造发酵床猪舍猪舍内部结构不动,屋面朝南面加设采光窗或透光瓦,圈舍外南北分别建发酵床,塑料薄膜封闭,窗户扩大且连接原猪舍。夏季在屋面上放置树枝、遮阳网,或采用滴水进行降温。5.2发酵床猪舍的建造圈舍设计和材料要求应符合GB/T17824.1-2008的规定。5.2.1猪舍的大小跨度一般不低于8m,通常9m~12m;猪舍的举架高度以发酵池面计不低于2.5m;猪舍长度20m以上;每栋猪舍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200m2。5.2.2猪舍朝向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北南为自由开闭的开放型,东西立墙。5.2.3猪舍的采光及通风DB34/T1127—20103猪舍的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屋面设采光条或天窗。猪舍南北侧墙上的窗户尽量设计成大窗户。窗户下檐高于发酵池面20cm左右。窗户上檐尽量高举,以增大透光角度。南北墙底部有通风口,形成空气对流。有条件的可加装湿帘纵向通风设备。5.2.4猪舍设计猪舍设计成单列式,猪舍北侧设计成通长的过道,宽约1.2m;过道内侧与发酵池之间留出1.2m~1.5m水泥硬床面,又称休息台(约占栏舍面积的30%左右),供生猪取食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发酵床上方设置喷淋加湿装置。南侧发酵池与南墙之间留出0.5m左右过道,以方便排水沟的设计,同时还可避免夏季雨水由窗户直接流入发酵床。5.2.5食槽和给水的位置将食槽和给水分设于猪栏的两端,采食与饮水分开,北侧建自动给食槽,南侧建自动饮水器,距床面30cm~40cm,下设集水槽,将多余的水向外引出。5.2.6垫料进出口设计以满足进料和清槽(即垫料使用到一定期限时需要从垫料槽中清出)时操作便利为原则。5.2.7降温夏季高温时应考虑加湿帘纵向通风,降低舍内温、湿度。5.3猪舍模式5.3.1塑料大棚复合式猪舍全钢架结构,屋顶向阳一面为拱状半坡仰面,北侧1m短坡,南北侧敞开。屋顶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中间加石棉保温被。南北两面都设置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设置卷膜器进行机械卷帘,卷上可以通风,放下可以保温。东西为实体墙,分别装水帘和风机。也可用水泥立架,要求南北为上下直立,南侧设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机械半人工卷帘,北侧夏季敞开,冬季人工塑料薄膜封堵。猪舍跨度8m~10m,长40m~60m,加1~2个可移动隔断可为管护方便。前后两条走道。食槽在北,为通栏无隔断水泥槽,槽前1m宽给料道,槽后有1.3m~1.5m的硬化地面,向北有5度坡度(正上方可设喷淋降温装置),下面为发酵床,前面走道和硬化地面间有猪栏相隔,下设一条小排水沟,在猪舍一角建一渗水井,少量污水顺小沟流至渗水井内。设自动给食槽的可取消硬化地面。自动饮水器在南侧,下设排水槽,防止猪戏水流入发酵床。5.3.2永久式发酵床猪舍猪舍墙体为砖混结构,外挂一层水泥面。屋顶为人字型,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屋面每间隔5m设采光条(没建通气孔的应建天窗)。屋顶为三层结构,石棉瓦(或芦苇上放薄膜)上覆盖5㎝厚泥巴(土)再加盖彩瓦。南北面留有大窗,为上下两层,自然通风。东西为实体墙,分别装水帘和风机。猪舍跨度9m~10m,北面一条走道1.2m,有一条小的污水沟,北面栏里有1.5m的硬化地面,间隔5m~7m放置一个自动食槽,南侧设置自动饮水器。5.4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根据南北差异、地下水位的高低,发酵床可建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5.4.1地上式DB34/T1127—20104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上,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有漏粪设施的猪场改造。5.4.2地下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下,床面与地面持平,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5.4.3半地下式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适中的江淮大部分地区,此种方法可将地下部分取出的土作为猪舍走廊、过道、平台等需要填满垫起的地上部分用土。5.4.4发酵池的深度发酵池的深度与猪的排泄量及益生土著微生物活力有直接关系,因猪的不同饲养阶段而异。一般60cm~80cm。发酵池内四周用砖砌起,砖墙上用水泥抹面,无需抹平,起稳定和透气作用。纵向为坑道贯通式,便于垫料的装填管理。发酵池底部为自然土地面。南方60cm~70cm,北方地区适当加深70cm~90cm。6土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益生土著微生物的生产应符合NY/T883-2004的基本要求。6.1土著微生物的采集把稍硬的大米饭(即夹生饭)1kg~1.5kg,装入干净木板(不可用无机化学品处理)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里,装量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落叶聚集较多的农田、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3~5天,春、秋季经6~7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即为土著微生物菌落。发黑的微生物菌落不能采集。6.2土著微生物的提纯复壮6.2.1增殖培养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不同营养成分、添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调整培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6.2.2分离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对于有些难挑取单菌落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蔗糖,便于单菌落分离。6.2.3菌种鉴定经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要求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6.2.4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生产用菌种。DB34/T1127—201056.3土著微生物菌种的扩增将实验后的菌种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进行装量),把变得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控制温度在18℃左右。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浓稠液体状态。简单过滤后制成土著微生物菌种原液。将适量土著微生物菌种原液加入15kg米糠和1/500的植物营养液(选用耐寒性植物加红糖2︰1腌制,20℃条件下7天完熟,过滤后的液体)10kg加水拌匀。摊放在能遮阳挡雨的土地上,温度为20℃左右时,厚度以5cm左右为宜,上面覆盖稻草、草帘或麻袋,再洒上适量1/500的植物营养液。经3~5天,菌丝可布满表面,此时即可使用或干燥保存。将扩繁后的菌种加入15kg米糠和10L水中,按上述方法继续扩大菌种。如此多次扩繁菌种,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菌种数量时为止。扩繁好的菌种在避光处晾干,装入开口的编织袋中保存,注意防潮。常温下菌种可保存1年时间。7垫料制作7.1垫料选择垫料选用的一般原则:原料来源广泛、供应稳定、价格低廉;主料必须为高碳原料、水分不宜过高、应便于临时储存。主料有锯末、稻壳、5cm以下碎树木屑、刨花、粉碎花生壳、粉碎农作物桔杆、干鲜牛粪、废弃蘑菇培养料等。辅助原料有果渣、豆腐渣、酒糟、饼粕、稻壳粉、麦麸、生石灰、过磷酸钙、磷矿粉、红糖或糖蜜及猪粪等,辅助原料占整个垫料的比例不超过20%。7.2.1配方一锯未30%、稻壳35%、碎树木屑5%、粉碎花生壳30%、果渣2.5kg/m3、粗盐0.3%、菌液2kg/m3。7.2.2配方二锯未30%、稻壳35%、废弃蘑菇培养料35%、粗盐0.3%、菌液2kg/m3。7.2.3配方三锯末40%、稻壳50%、猪粪(干生牛粪)10%、米糠2.5kg/m3、发酵菌原液150g/m3。7.2.4配方四锯未40%、玉米秸秆50%、深层土10%、粗盐0.3%、菌液2kg/m3。7.3垫料的制作及铺垫7.3.1方法一根据发酵床的大小按比例准备好原料,先取备好料的稻壳、锯未各10%备用。首先按每立方2.5kg米糠加入菌液2kg均匀搅拌,水分掌握在30%左右(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宜)。将搅拌好的原料装入塑料袋中扎紧口厌氧发酵,或将搅拌好的原料打堆,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厌氧发酵。室温尽量保持20~25度左右,夏天2~3天,冬季5~7天,发酵好的原料发出酸甜的酒曲香味即发酵成功。将发酵好的米糠和其余的稻壳和锯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使垫料水份保持在40%~50%,(用手捏紧后松开,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气说明水分掌握较为适宜),再均匀铺在圈舍内,用塑料薄膜DB34/T1127—20106盖严,3天即可使用。发酵好的垫料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10%稻壳、锯未混合物,覆盖上面整平,厚度约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根据情况喷洒些水分,便于猪正常生长。7.3.2方法二将锯末40%、稻壳50%、猪粪10%、米糠2.5kg/m3、发酵菌剂150g/m3等按比例分层加入发酵床内,调整水分至60%~65%,并且每层喷洒由原液配制的500倍稀释液。发酵床填满后即可放入猪饲养。7.3.3方法三玉米秸秆90%,深层土10%混合后铺垫30cm,撒一层粗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