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389-2011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11.220B41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389—2011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ofHighlyPathogenicPorcineReproductiveandRespiratorySyndromesynthesispreventionandcontrolfortheintensivepigfarms2011-04-21发布2011-05-21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389—2011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畜牧兽医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占松鹤、何长生、汪彤、刘华、沈艳、王立、江定丰、陈静、潘鑫、朱良强。DB34/T1389—20111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环境管理、饲养管理、卫生制度、免疫接种、疫病监测、疫情控制和扑灭、保健治疗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中小型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控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7824.1规模猪场建设GB/T17824.2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3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列》农业部文件2007《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规模猪场intensivepigfarms采用现代养猪技术与设施设备,实行自繁自养、全年均衡生产工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3.2基础母猪foundationsow已经产出第一胎、处于正常繁殖周期的母猪。3.3DB34/T1389—20112净道non-pollutionroad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3.4污道pollutionroad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通道。3.5全进全出制度all-in-all-outsystem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3.6动物疫病animalepidemicdisease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7动物防疫animalepidemicprevention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3.8废弃物waste主要包括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4环境管理4.1场址选择、场区布局、设施设备等猪场建设要求,按GB/T17824.1执行。4.2猪场内环境要求,按GB/T17824.4执行。5饲养管理要求5.1饲养5.1.1饮水猪场饮用水用水量按GB/T17824.1执行,水质必须达到GB5749要求;污染物排放达到GB18596的要求。5.1.2饲料饲料要求按GB/T17824.2执行。此外,不饲喂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饲喂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DB34/T1389—201135.2猪群管理按GB/T17824.2执行,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每圈(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栏后,猪舍要严格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圈14天后方可再用。5.3档案管理5.3.1记录饲养人员按GB/T17824.2对所有猪只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有效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5.3.2档案兽医人员对所有猪只建立完整的防疫档案,包括免疫、投入品使用、疫病诊疗、免疫抗体监测和用药记录,并能整理归档,档案应保存两年以上。6引进猪只6.1引进种猪和精液时,应从具有《种猪生产经验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猪场引进。市内跨区县引进种猪时,应严格执行异地引种审批制度,调出前14~21天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并在检疫证明后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记录(当地兽医站加盖公章)。6.2从市外引种,要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检测报告作为必备引种申报依据。异地引进种猪和商品猪后,须强制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并隔离观察30天,并按GB16567规定进行检疫。隔离期满,经抽样作病原学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6.3对调入异地饲养的商品猪,须隔离观察30天和强制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并经抽样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7卫生制度7.1对人员的要求7.1.1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7.1.2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严格消毒,更衣换鞋。7.1.3场内兽医人员不应开展对外诊疗和猪的配种工作,不应带入可能染疫的其它畜产品。7.1.4场外人员一般不得进入生产区,建议设立视频监控系统。7.2卫生消毒7.2.1消毒药品7.2.1.1宜选用碱类或酸类等消毒药品,按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7.2.1.2消毒药品应交替使用,但更换频率不宜太高,应避免相互间产生化学反应,影响消毒效果。7.2.2常用消毒设施7.2.2.1消毒池DB34/T1389—20114猪场门口及生活区到生产区的门口要设与大门等宽,长2.5m,深0.2m的消毒池,内置消毒液;猪舍门口要设宽1m,长0.5m,深0.2m的消毒池,内置消毒液。7.2.2.2消毒室猪场门口及生产区的门口要设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更衣间、淋浴间等。7.2.3消毒范围场区环境,猪舍地面及内外墙壁,饲养、饮水等用具,运输车辆,以及其它一切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7.2.4消毒前的准备消毒前必须清除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妨碍消毒作用的有机物;备置喷雾器或火焰喷射枪或消毒车辆、消毒防护器械(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液容器等。7.2.5消毒方法对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喷洒、熏蒸等方式消毒;猪舍、场地、车辆等,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液洗手等方法消毒;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办公室、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及猪舍带畜消毒,可采用低毒、无刺激的消毒药品喷雾消毒。7.2.6日常消毒频率办公场地每月消毒1~2次,生产场地每周消毒1次,猪舍每周消毒2次。8免疫接种8.1规模猪场应根据本场特点和当地情况,通过采样监测,确定使用疫苗种类,制定免疫程序,实行程序化免疫。8.2疫苗的选择:应根据本场情况合理选择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一般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按照疫苗说明书使用。8.3不得使用未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的疫苗。9疫病监测9.1免疫效果监测9.1.1监测的时间、频率和比例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21天采集样品检测一次,以后每月检测一次;对新购进的猪在并圈前,全部进行一次检测。每次采样比例1%~5%,不得少于20头份,每份血液样品量为5mL。9.1.2检测方法按农业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执行。9.1.3免疫效果评价DB34/T1389—20115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9.2病原学监测9.2.1监测的时间和频率整个猪场每季度采样检测1次。9.2.2采样要求采集猪的全血或血清样品,至少20头份,病死猪的内脏器官(气管、肺脏、淋巴结、脾脏等)或死胎,至少5份。9.2.3检测方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按农业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执行。9.2.4检测结果处理9.2.4.1病原学检测出现阳性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9.2.4.2结合相关信息对每次监测结果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10疫情控制和扑灭10.1诊断指标10.1.1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10.1.2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10.1.3病原学指标10.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10.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10.2疫情报告10.2.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0.2.2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10.1.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10.2.3仔猪出现大量死亡情况时,要立刻向当地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或动物卫生监督所报告。DB34/T1389—2011610.3疫情处置由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等规定进行疫情处置。10.4废弃物处理10.4.1猪场的污染饲料、垫料、粪便等,按GB7959的要求,采取堆积发酵方式处理。10.4.2污水采取分级沉淀池方式处理或使用沼气等处理方法。10.4.3患传染病死亡的猪只,按GB16548的规定处理。10.4.4非传染病死亡的猪只,要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深埋,坑的深度不应少于2m,盖土厚度不应少于1.5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