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757-2017 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白茶(徽州白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 67.140.10X55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757—2017代替 DB34/T1757-2012地理标志产品黄山白茶(徽州白茶)Productofgeographicalindication—Huangshanbaitea(Huizhoubaitea)文稿版次选择2017-06-30发布2017-07-3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757—2017I前  言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GB/T17924《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和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4/T1757-2012《黄山白茶》。本标准与DB34/T1757-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修改标准名称;——按照GB/T17924对标准文本结构作了调整和修改;——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将等级中的特级一等(极品)调整为特级一等,一级调整为特级三等;——删除了扁形茶的质量指标要求;——删除了碎末茶指标要求。本标准由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歙县科技局、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共同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黄山甘白香茶业有限公司、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歙县蜈蚣岭仙源茶厂、黄山新安玉芽有机白茶专业合作社、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歙县农业委员会、歙县科技局、歙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本标准起草人:王豪、曹卿、汪麟、张永盛、庄玲芳、江稳华、曹月红、方先进、毕小卫、方维国、凌睿、夏南生、刘亚芹、方瑞芳、闵全华、汪云飞。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1757-2012。DB34/T1757—20171地理标志产品黄山白茶(徽州白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山白茶(徽州白茶)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黄山白茶(徽州白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昀大残留限量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2茶取样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4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Z26576茶叶生产技术规范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7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黄山白茶(徽州白茶)Huangshanbaitea(Huizhoubaitea)产于第4章规定区域内,按照规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并符合本标准质量要求的茶叶。DB34/T1757—20172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黄山白茶(徽州白茶)(以下统一简称白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检总局2015年第162号《关于批准对达茂马铃薯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批准的范围,为安徽省歙县现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5要求5.1种植加工技术白茶种植及加工技术按附录B执行。5.2生产场所和生产过程应符合GB14881、GB/Z26576的相关规定。5.3食品添加剂本产品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5.4等级按品质差异将白茶划分为特级一等、特级二等和特级三等共三个等级。5.5感官品质5.5.1应洁净卫生,品质正常,无异味,无劣变,不混有非茶类夹杂物。5.5.2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白茶感官指标等级外形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特级一等朵形舒直,芽叶肥壮,色嫩黄透翠泛白、鲜活,匀齐嫩清香持久鲜爽回甘浅绿清亮玉白鲜亮,芽叶成朵、嫩匀特级二等朵形较舒直,芽叶较肥壮,色嫩绿黄透翠泛白,匀净清香高长鲜醇回甘黄绿稍浅,清亮嫩绿黄泛白鲜亮,芽叶成朵、匀整特级三等朵形较舒直,芽叶细嫩,色黄绿透翠泛白,匀净清香持久醇厚鲜爽黄绿清亮黄绿泛白,芽叶成朵,匀亮5.6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白茶理化指标项目指标水分/(%)≤6.5总灰分/(%)≤6.5水浸出物/(%)≥35游离氨基酸总量(以谷氨酸计)/(%)≥7.0DB34/T1757—201735.7卫生指标5.7.1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2的规定。5.7.2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3的规定。5.8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6试验方法6.1感官品质检验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6.2理化指标检验6.2.1水分的测定按GB5009.3的规定执行。6.2.2总灰分的测定按GB5009.4的规定执行。6.2.3水浸出物的测定按GB/T8305的规定执行。6.2.4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按GB/T8314的规定执行。6.3卫生指标检验6.3.1污染物限量检验按GB2762的规定执行。6.3.2农药昀大残留限量检验按GB2763的规定执行。6.4净含量按JJF1070的规定执行。7检验规则7.1组批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应一致。7.2取样取样以“批”为单位,取样方法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7.3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3.1出厂检验7.3.1.1每批产品均应进行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7.3.1.2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水分、净含量和包装标识。7.3.2型式检验7.3.2.1型式检验的试验项目为本标准第5.5、5.6、5.7、5.8条规定的项目。7.3.2.2正常生产条件下,检验周期每半年一次。DB34/T1757—201747.3.2.3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如原料来源有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b)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c)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时;d)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7.4判定规则7.4.1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和卫生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品。7.4.2仅感官指标不合格的,可降级处理。7.4.3其余项目指标不合格的,可在原批中加倍抽取样本检验不合格项目,检验中仍有一项或以上不合格的,则判为不合格品。7.5复验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8302的规定加倍取样,对有争议的项目进行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8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8.1标志、标签8.1.1标志、标签可按贸易合同规定条款清晰标明标记,但应符合GB7718及GB28050的规定。8.1.2运输包装箱的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8.1.3企业获得批准后,才可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8.2包装8.2.1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无异味及不影响茶叶品质。8.2.2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符合SB/T10035规定。8.2.3包装应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8.3运输8.3.1运输应符合SB/T10037的要求。8.3.2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装轻卸,防撞击,防重压;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8.4贮存8.4.1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干燥、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并离地离墙存放。8.4.2仓库周围应无异气味污染源。8.4.3贮存仓库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及防霉剂。8.4.4保质期由生产者根据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运输和贮存条件等因素自行确定。DB34/T1757—20175AA附录A(规范性附录)黄山白茶(徽州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黄山白茶(徽州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图A.1。图A.1黄山白茶(徽州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DB34/T1757—20176BB附录B(规范性附录)黄山白茶(徽州白茶)种植与加工技术B.1种植技术B.1.1品种白化变异的黄山群体种。B.1.2茶园立地条件海拔高度宜≥300m。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1.0%。B.1.3茶树栽培B.1.3.1育苗:采用无性繁殖。B.1.3.2种植时间:9月~11月或2月~3月。B.1.3.3栽植密度:≤60000株/hm2。B.1.3.4施肥:基肥≥22500kg/hm2;追肥≥1500kg/年·hm2。B.1.4采摘3月中下旬开采,采摘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或1芽3叶开展的茶树新梢。B.2加工技术B.2.1工艺流程摊青→杀青→做形→干燥。B.2.2工艺要求B.2.2.1摊青鲜叶摊放厚度宜1Kg/m2左右,摊至鲜叶散去青气、鼻嗅略有茶香为宜。B.2.2.2杀青杀青温度200℃~220℃;至叶色变暗。B.2.2.3做形成形率≥60%,略有扎手感。B.2.2.4干燥B.2.2.4.1初烘:温度110℃~120℃,摊叶厚度2cm~3cm,时间15min~20min。B.2.2.4.2复烘:温度100℃~110℃,摊叶厚度1cm~2cm,时间15min左右。DB34/T1757—20177B.2.2.4.3提香:温度80℃~100℃,烘至茶叶手捻成末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