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30B40/49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577—2011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ofpreventionandcontrolofporcinecircovirusdiseaseforistersivepigfarms2011-12-16发布2012-01-16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577—2011I前言猪圆环病毒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新的重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毒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郁,魏建忠,朱良强,谢倩,殷宗俊,孙裴,詹松鹤,何长生,杨勇,李吕木。DB34/T1577—20111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技术、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规模化养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监测、诊断以及预防和控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T17823集约化猪场防疫基本要求GB/T17824.2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3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21674猪圆环病毒聚合酶链反应试验方法农医发[2010]33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规模化猪场intersivepigfarms采用现代养猪技术与设施设备,实行自繁自养、全年均衡生产工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3.2基础母猪foundationsow已经产出第一胎,处于正常繁殖周期的母猪。3.3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CircovirusDisease,PCVDDB34/T1577—20112以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circovirustype2,PCV2)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仔猪先天性脑震颤(CT)、母猪繁殖障碍(PRF)、肉芽肿性肠炎等。4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4.1流行特点猪是PCV2的天然宿主,各种年龄、不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并不都能表现出临诊症状。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自鼻液、粪便等排泄物中排出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4.1.1PMWS主要侵害6~12周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2~3d或1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5%~30%,病死率为5%~40%不等,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有时高达50%以上。4.1.2PDNS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的猪,发病率为0.15%~2%,有时达到7%。4.1.3PNP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发病率为2%~30%,病死率为4%~10%。4.1.4CT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一般在生后第一周发病,发病率为1%~3%,也有高达l0%左右。4.1.5PRF主要危害初产的后备母猪。4.1.6肉芽肿性肠炎主要发生于40~70日龄的猪,发病率为10%~20%,病死率为50%~60%。4.2临诊症状4.2.1PMWS消瘦或生长迟缓,皮肤苍白,呼吸困难,皮下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腹泻,黄疸。4.2.2PDNS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红色或紫色、中央黑色的病灶,常融合形成条带和斑块。病灶昀先出现在猪体后1/4、四肢和腹部,然后蔓延到胸部、腰背部和耳部。4.2.3PNPDB34/T1577—20113咳嗽和呼吸困难,部分猪全身潮红以及因微循环障碍导致耳尖、尾端及股、前肢腋下皮肤瘀血、出血。4.2.4CT新生仔猪的头部、四肢和尾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双侧性震颤,严重者常在出生后1周内因无法吮奶而饿死。4.2.5PRF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4.2.6肉芽肿性肠炎腹泻,病初拉黄色粪便,后期拉黑色粪便,生长迟缓。4.3病理变化4.3.1PMWS——眼观病变,病尸消瘦,皮肤苍白;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肠系膜、支气管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灰黄色,或有出血;肺脏肿胀,间质增宽,质地坚硬似橡皮样,其上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肾脏肿大,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血;脾脏轻度肿大;肝脏硬变;有时胃的食管部黏膜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肠道尤其是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肠管内液体充盈。——组织学病变,肉芽肿性间质性肺炎,气管上皮坏死或脱落并演发为细支气管炎;淋巴组织多灶性凝固性坏死;肝、肾、胰脏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常可见嗜碱性胞浆包涵体。4.3.2PDNS——眼观病变,后肢和会阴部,乃至全身出现明显的坏死性皮炎;肾脏肿大、苍白,皮质部有出血或淤血斑点。——组织学病变,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并因此出现胸腔和心包积液。4.3.3PNP——眼观病变,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颜色灰红色。——组织学病变,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肺泡中出现坏死细胞、大量巨噬细胞及蛋白样物质、Ⅱ型肺细胞增生及坏死性细支气管炎;偶尔可见肺泡中出现大量多核巨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肺泡膈变厚的现象。4.3.4CT——眼观无明显病变。——组织学病变,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不全或缺少,尤其是脊髓。4.3.5PRF——眼观病变,流产或死亡胎儿的肝脏充血,心脏肥大和多处心肌变色。DB34/T1577—20114——组织学病变,大面积的心肌变性坏死,伴有水肿和轻度的纤维化,还有中度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4.3.6肉芽肿性肠炎——眼观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明显增厚。——组织学病变,大肠和小肠的淋巴集结中出现肉芽肿性炎症和淋巴细胞缺失。肉芽肿性炎症的特点是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并在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大的、酸性或碱性梭状的包涵体。4.4实验室诊断4.4.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无PCV污染的猪肾细胞系(PK15)昀常用于PCV2的分离。取患病或死亡猪的肺脏、淋巴结、肾脏、血清等作为病原的分离材料。由于PCV2在细胞培养中不产生细胞病变,因此,病料盲传1~3代后应进行PCV2抗原或核酸的检测加以鉴定。4.4.2病毒的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PCV2核酸,按照GB/T21674执行。4.4.3抗体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猪血清中的PCV2抗体,具体操作按照附录A执行。5结果判定5.1初步诊断符合4.1、4.2、4.3的,诊断为疑似PCVD。5.2确诊符合5.1,且实验室诊断4.4.2检测结果阳性,或4.4.3检测结果阳性(注:未经PCVD疫苗免疫),可判断为PCVD。6预防与控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6.1预防措施6.1.1严格引种检疫按照农医发[2010]33号文要求对引进种猪进行检疫,按照4.4.2执行,PCV2核酸阴性者可引进。猪群引进后需隔离饲养1个月,复检PCV2的感染状况,阳性猪转为肉用,确认阴性者方可进入猪场生产区。6.1.2加强饲养管理DB34/T1577—201156.1.2.1母猪分娩前要清洗、消毒体表,并驱除寄生虫。6.1.2.2避免交叉哺乳,若有必要,则应限制在分娩后24h内,并以同胎次原则执行。6.1.2.3采用相对独立的小猪圈,原则上一窝一圈。6.1.2.4坚持全进全出制度,两批猪之间要对圈舍及用具彻底清扫消毒,至少留出1周以上的空置时间。同一猪舍内的进猪时间控制在一周之内,并有与邻舍分割的独立的粪尿排出系统。对粪尿和污水处理按照GB7959执行。6.1.2.5降低养猪密度,保育期0.33m2/猪,育肥期0.75m2/猪。6.1.2.6增加喂料器空间,7cm/仔猪。6.1.2.7严禁不同大小、不同批次的猪只混养。6.1.2.8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6.1.2.9减少和控制日常管理、生产和防疫等环节中的应激因素,如接种、剪齿、断尾、阉割、打耳号、断奶、转群、混群等。6.1.3改善环境质量6.1.3.1按照GB7959,GB/T17824.2,GB/T17824.3,GB18596执行。6.1.3.2猪舍空气:NH310ppm,CO20.1%,相对湿度85%。6.1.3.3猪舍温度:仔猪第一周32~35℃,每隔一周调低2℃,直至20℃。6.1.4提高营养水平6.1.4.1使用优质全价饲料,保证猪群营养均衡。6.1.4.2仔猪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保证充足饮水,水质符合GB5749。6.1.4.3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6.1.5坚持消毒制度6.1.5.1按照GB/T17823执行,将定期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6.1.5.2猪舍每周消毒1次,通道与排污沟每周消毒2次,人员与物品进入随时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月清扫消毒1次。6.1.5.3选择高效、广谱、安全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现配现用,且定期更换交替使用。6.1.6合理免疫接种6.1.6.1PCVD疫苗免疫1)后备母猪:配种前作基础免疫两次,间隔3周,产前一个月加强一次,每次2mL/头。2)经产母猪:跟胎免疫,首次在产前6~7周和3~4周分别接种一次,每次2mL/头;以后在产前一个月加强一次,2mL/头。3)仔猪:2~4周龄免疫一次,间隔3周加强一次,每次1mL/头。4)公猪和其他成年猪:实施普免,每半年免疫1次,每次2mL/头。6.1.6.2其他主要传染病免疫做好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6.1.7药物预防DB34/T1577—201166.1.7.1尚无针对PCV2的特异性药物,平时预防可选用双黄连、板蓝根和黄芪多糖等中药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6.1.7.2通过实验室检验确定本场的主要继发感染病原菌,定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适合本场的高敏药物,昀好是长效制剂,以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继发或混合感染。6.1.7.3哺乳仔猪在3、7、21日龄分别注射高敏药物;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月,用高敏药物拌料饲喂。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高敏的抗菌药物。6.2控制措施6.2.1净化猪群采取综合防控、疫苗免疫接种、病原及抗体监测的净化策略。鉴于饲养时间和经济代价,可在原种猪场实行。6.2.1.1采样——所有引进的种公、母猪;——第一世代猪的不同生长阶段(保育阶段、育成阶段)均按20%比例抽取。6.2.1.2监测6.2.1.2.1样品a)种公猪的血清、精液;b)种母猪的血清;c)第一世代猪的血清。6.2.1.2.2内容a)种公猪的血清、精液的PCV2,血清的PCV2抗体;b)种母猪血清的PCV2及PCV2抗体;c)第一世代猪血清的PCV2及PCV2抗体。6.2.1.2.3方法a)按照GB/T21674进行PCV2病原监测;b)按照附录A进行PCV2抗体监测。6.2.1.3淘汰——种公猪的精液检测为PCV2阳性者,不作种用。——血清PCV2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种公、母猪,应隔离2周,并复检一次,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应给予淘汰,不作种用。6.2.2控制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发生PCVD的依